UFO SPACE主理人RYAN在疫情前每年春节都会去日本,走访一些场地、唱片店,看看演出,会会当地音乐圈的乐手朋友们。2019年还因疫情滞留日本一个多月,成为RYAN开店以来最长的一个“长假”,如果不算上疫情期间的停业的话。
借此机会,我们请RYAN介绍了一下他对日本LIVEHOUSE的了解,以及这如何影响了他经营LIVEHOUSE的方方面面。
开办LIVEHOUSE的梦想可能从第一次看现场演出就涌现了。而真正为开场地做准备是从2017年8月开始的。那时刚从荷兰的一个独具品味的暗黑音乐节ROADBURN回来,当时在欧洲待了近俩月,去了很多国家、很多城市、很多场地、现场… 回来仍处于非常兴奋的状态,觉得是时候做点什么了,不能总停留在想象的虚构层面。
我喜欢音乐、热爱现场、喜欢当代艺术、喜欢设计、喜欢酒,喜欢酒文化,喜欢结交各路朋友……这些爱好和经历都是促使我开办LIVEHOUSE场地的诱因,那不如就把上述这些结合到一起,UFO SPACE自然而然就诞生了。
您的LIVEHOUSE是如何选址的?
LIVEHOUSE的选址问题,我是完全遵循了日本LIVEHOUSE的传统方式。此前有个阶段常年在日本,遍访了日本前三大城市东京、大阪、名古屋的各种LIVEHOUSE,CLUB等,甚至京都、神户等等二三线城市的场地,发现这些场地无一例外的都开在地铁站的边上。
众所周知,日本的公共交通非常发达,便捷,而LIVEHOUSE尤以开在地铁枢纽(多条线路重叠,地标性的车站)边上更多。这些场地都会手绘或设计一个小地图,上面标明是从哪个口出来,往哪个方向走,徒步一到三分钟。
所以,你会看到,UFO SPACE也是如此,开在北京东边,地铁枢纽 —— 四惠地铁站的边上,距离CBD中心国贸、年轻人的时尚聚集地大悦城等,都是两站的距离。而且出地铁,路对面上二层就到了,非常的方便。且场地门口就有一个车位充足的停车场,有美食街…… 这既方便了观众,也方便了乐手。和日本LIVEHOUSE的感觉十分相似。当我发现这条街,那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就扑面而来,当即我就选择扎根于此了。
而且,还有一点,日本的LIVEHOUSE都非常的隐蔽,因为大都在地下室,尤其那些真正能称之为LIVEHOUSE的小场地。
不夸张的讲,即便你走到了某家的门口,可能都看不到它的存在,即便知道它就在面前,都不知道从哪进。我就曾为找某几个场地,来来回回走好几圈,问了很多路人。而且,当时我已经对东京非常熟悉了。
对于这点而言,UFO SPACE也是如此,而这,并非我的刻意而为。很多人问过我如下问题,比如,你为什么不在街面上最显著的位置,朝向地铁站的方向立个显眼的招牌;为什么不在场地门口设立一个大招牌?
对于这笔开销,我认为非常没有意义,因为,LIVEHOUSE的指向性很强,你今天如果为了某个乐队而来,你势必掘地三尺也要找到我这儿,即便它是那么的难找。而你来了第一次,下次再来就轻车熟路了。我就是立再明显的招牌,不懂什么是LIVEHOUSE的人、不看演出、不喜欢音乐人,怎么都不会因看到了一块儿明显的招牌而走进来。
另外一点,结合到咱们这儿的具体情况,那就是要选不扰民的地方,咱这儿的LIVEHOUSE目前面临的又一大问题,就是扰民问题,甚至它可能已经成为了咱这儿LIVEHOUSE的第一大问题。很多LIVEHOUSE都命丧于此。UFO SPACE地处纯商业楼里,演出开始的时候,基本是人去楼空的状态,就好很多。但即便如此,我也做了很多的隔音措施。
刚才提到LIVEHOUSE这种业态有非常明确的指向性和针对性,大家过来完全是因为音乐、因为现场、因为乐队、乐手而来… 很少有人会误打误撞的来LIVEHOUSE看场“完全不确定的”演出。所以,基于上述它的特殊性,基本不会和其他业态、行业形成竞争。我周围别说LIVEHOUSE,连酒吧都几乎没有。
一般来演出的阵容、音乐类型是怎样的?为什么做这样的选择?
就我个人而言,比较倾向于先锋、实验、即兴等类型的音乐,所以,这类的演出比重相对会多一些。而且,目前来看,真正扶植这类音乐的场地少之又少。但作为一个LIVEHOUSE来说,它应该是包容的,应该是能满足任何风格、类型演出的。所以,截至目前,基本什么风格的乐队都在UFO SPACE演过了,比如类似声响派(ONKYO)的极小声量演出,到碾核(GRINDCORE)、粗噪音(HARSH NOISE)等这类极大声量的极端演出,以及电子、DJ类的演出等都办过。
能够驾驭各种风格的演出,要拜孟京辉的音乐总监、音响总监华山所赐,UFO SPACE的声场设计和设备的选择、搭配等,都是华山帮我弄的。他对声音、对声场等极为苛刻,又有一双极灵敏、经验丰富的“金耳朵”,所以才有了今天的一个好的结果。截至目前,来演过的音乐人、乐队等,无一例外的称赞UFO SPACE的声音准确、舒服…… 我想,这是一个LIVEHOUSE的基础和灵魂。
谈到选择,我不太排斥任何乐队来演出,但我也有自己的标准,这可能听起来有点矛盾。对于前者而言,我是希望各种乐队、各种风格的乐队都能获得更多的演出机会;而对于后者而言,我也有自己的好恶,就像我此前谈到的,这些,都基于我自己的听音经历吧。而且,听现场和听录音室作品是完全不一样的体验,即便录音室作品你觉得乏味无趣,当你站到LIVEHOUSE里,看着台上乐手真切、鲜活的演奏,被大声压的声场包围,你还是会被感染的。就像华山常说的一句话 —— 你会在音乐里。
除此之外,还有另外一种情况,就是有厂牌,或者主办方来确定阵容,实际上就是用你的场地,办他们的演出。
做演出一直是不挣钱的,尤其这类摇滚演出。它也基本不成为独立乐队、独立音乐人的经济来源。作为场地,实际上还是需要观众现场消费酒水来支持。其实,坦白说,来场地看现场演出,是支持乐队,支持音乐人,而非真正的支持场地,对于场地的支持,真的需要消费酒水,这样才有可能COVER住上述的那些成本。
要知道,没有几个场地能够做到天天有演出,但房租是要天天交的。而对于那些没有保底、没有场租的演出而言,仅靠票房分账,场地绝对是赔钱的。
在日本,除了演出的门票,到了现场,进门前,还需要再购买一张“酒票”(DRINK TICKET)才能进入。它是强制的,是约定俗成的,跟门票完全分开的。你不购买这个“酒票”是进不到场地内的。如果说 “门票”是对当晚演出乐队的一种保障,那么“酒票”就是对场地的一种最基本的保障。在日本,这种操作方式已经成为了业内公认和普及的一种方式。场地、乐队和观众三方都早已达成了默契。
而这在咱们这儿,是完全行不通的,我曾尝试在“甲马”系列的第一场演出,使用这个传统的、常见的LIVEHOUSE的操纵方式,也希望通过一己之力推行这种方式。结果发现,效果并不理想,很多观众不理解,甚至因此而不悦,较真,更有甚者,就因为不想买这个“酒票”而现场退了“门票”以示对抗。
在日本的很多LIVEHOUSE,还有一项规定,就是不能“再入场”,你进到场地,就别出来了,除非你在演出中途选择走,不再回来了。这样做,也是保证观众可以在场地内消费,而不是出去外面便利店买酒水。这些操作都是为了保障场地的基本运营。
选择了这种业态,基本都是基于情怀的,情怀变现是很难的,能够维持已经算是幸运的了,解决的办法就是关停,干点儿其他真正挣钱的事儿。
日本地下音乐场景发展如何,日本LIVEHOUSE跟中国相比有怎样的异同?
日本的地下音乐场景可谓繁荣昌盛,日本人对于音乐的热爱也是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按人口比例来看,日本的乐手数量占全国人口比例应该是世界排名第一的。从几个侧面可以表现出来,比如东京的实体唱片店满大街都是,琴行到处都是,街上背琴、带乐器的人随处可见,如果你仔细观察,一件有趣的事儿,地铁最后的几班,尤其在枢纽站,车厢里很多背着乐器的人——那些都是刚在LIVEHOUSE演出完,坐地铁回家的乐手。
日本的乐手真的都非常的勤奋、活跃,任一风格都有大量的音乐人投身、专注其中,即便在咱们这儿“封神”的那些日本大牌乐手,也都每周会在固定的时间出现在小型LIVEHOUSE里,也许就为那么仅有的几个观众表演,也演的十分投入和卖力,比如灰野敬二(KEIJI HAINO),比如三上宽(MIKAMI KAN)等等。
我记得有次在东京的一家LIVEHOUSE里看三上宽老爷子的现场,观众加上我也就三四个,但这丝毫没影响老爷子的饱满情绪和演出质量。再者,就是日本乐手间的各种合作(跨界,或者不跨界),也是非常频繁和活跃的。而咱们这儿则逊色了很多。
日本的唱片厂牌也是众多,地下的,地上的,独立的,大型的…… 涵盖各种风格,因此,日本的实体唱片,出版发行这块儿也是世界领先的,不管是在发行的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是遥遥领先的。
另外,还有一点挺有趣的,日本的观众非常的克制,他们很有规矩、很讲礼貌,即便在LIVEHOUSE里看非常噪、非常HIGH的演出,他们也都不会随便POGO,不会随意的互相撞击,互相推搡,就站在那儿“暗潮汹涌”,轻轻摇摆,默默沉浸在自己的音乐世界里。
除非那场演出的主办带领大家闻歌起舞,而且还得有“专业人士”带领,观众才会跟着参与进来,跟着跳起来。甚至有些应该站着看的演出(比如不那么安静的即兴,或律动比较强、节奏鲜明的一些演出),主办方也都会为了场内的秩序与安静、安全而让观众坐着看。这点,跟咱们这儿大相径庭。
还有就是我之前提到的,日本LIVEHOUSE的一些约定俗成的自我保护措施,比如单独的“强制性”的酒票,再入场禁止等等,这在我们这儿也是很难施行的。
刚才有提到过,日本的LIVEHOUSE没有那么严重的内卷现象,而且,感觉上也挺团结的,有行业协会,有资助基金等等,另外一方面就是,日本的LIVEHOUSE都做得非常专注、专业。
这个专业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日本的LIVEHOUSE基本上都是风格鲜明的,举几个例子,位于新宿的拥有50多年历史的PIT INN,就是先锋、当代、自由爵士的聚集地;而大久保的EARTHDOM则以重型音乐见长;水道桥的FTARRI则以小声量的自由即兴、实验、抽象、田野录音等为主营方向。而中国的LIVEHOUSE很难做到风格如此统一、如此单一。
刚才提到,LIVEHOUSE是见证新乐队成长的地方,也是乐队第一次现场面对观众的地方,就这点而言,它就体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性。举个也许不恰当的比喻,这就好像是实体店与网店的关系和区别。实体店是可真切的见到,可近距离的接触、触碰到你想要的商品的。LIVEHOUSE就是给人这样的感觉,它是“音乐界”的实体店。
LIVEHOUSE停业造成最大影响的还是新晋的独立乐队、音乐人,然后就是乐迷,乐队少了演出场所,无法和乐迷面对面的沟通,仅靠录音室作品,仅靠网络发歌,是肯定不行的。也少有乐迷不去看现场的。
而小型LIVEHOUSE与大型CLUB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前者几乎是去舞台化的,是让乐队、乐手与乐迷距离最近的,甚至可以称为是零距离的。但这种体量的LIVEHOUSE也是最容易关停的,它基本都是某个人在台前幕后单打独斗,在东京如此,在北京也如此。它背后没有足够的外来资金支撑,资金链条一断,就得关停,或者主理人此后若有思想变化、疲惫了,也可能就关停了。
没有几家酒水品牌真正在意LIVEHOUSE的存亡,我所知的,洋酒品牌相对热衷LIVEHOUSE的,恐怕就野格(JAGERMEISTER)一家。野格品牌在刚进中国的时候,就邀请我去过他们位于德国沃尔芬比特尔(WOLFENBÜTTEL)的酒厂,我很了解它。
野格所谓的在意LIVEHOUSE这一业态,也无非是在打造一个“音乐的”、“摇滚的”形象而已,进入到年轻人的各个夜生活场景中。
相比他们在夜店、俱乐部、KTV的投入量,LIVEHOUSE基本可以忽略不计了。LIVEHOUSE的出酒量与真正的酒吧、夜店、KTV等相比,差的太远太远了。此外,就是一些精酿品牌,比如京A,比如大跃啤酒等,会兼顾到LIVEHOUSE。因此,我并不认为酒水的品牌会因LIVEHOUSE的关停产生多大影响。
与其说LIVEHOUSE旁边都有便利店,不如说,便利店无处不在,无孔不入,哈哈。我恨便利店,哈哈哈。其实这也基于LIVEHOUSE和便利店的选址有重合的地方,交通便利的位置,有人流量的地方一定是有便利店的。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网络音乐文化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