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学期的到来,高三的学生即将迎来人生中的决定性战役——高考。其实,古代也有高考,且“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惨烈程度,比现在的高考有过之而无不及。《儒林外史》里就有个经典的角色:此人名曰范进。范进堪称科举受害者的代表人物,从二十岁那年开始参加科举,总共用了三十四年的时间考试。当他将半生都用在考场上后,终于在五十四岁那年考取秀才。老秀才不顾岳父的冷讥热讽,毅然决然地参与乡试,没想到竟一举中第,连战连捷,考取举人功名。实际上,范进是幸运的,甭管他奋斗了多少年,收获的结果总算是顺心遂意。真实的历史中,比他倒霉的考生大有人在。范进再不济,起码能够考试,有些学生自出生开始,就已无缘科举,只能认同自己卑贱的命运。接下来,笔者给大家讲个《清俾类钞》里的故事,看看这名考生有着怎样的科举经历:湖南长沙有个姓易的普通人,曾给衙门当过门丁。易老汉多年来紧衣缩食,总算是省下了一笔学费,把儿子送进了学堂。小易的脑子很灵,读书也算用功,能写出一手好文章。草民老易想要让儿子光宗耀祖,考取功名,完成“学而优则仕”的夙愿。不过,按照当时的规定,小易是不得参加科举的。清代例律中明确规定,“倡优隶卒及其子孙概不准入考捐监。”老易早年担任过门丁,算是“隶卒”这一下等阶层,所以他的儿子不具备科举资格。老易混迹江湖多年,他打算用这么多年积累下来的银子和人脉,给儿子走个后门,请个保人推荐。当老易找上童生时,大家都表示反对,谁都不敢和朝廷的规定对着干,不愿意担风险。小易想要考试,却没法报名,这该如何是好?于是,老易给儿子出了个主意,就是用族里其他子弟的姓名报名。小易靠着别人的身份信息混进考场,参加了科举。几天后大榜公布,小易果然争气,成绩相当不错,在全县名列前茅。偏偏这世界上最不缺的就是红眼人,如果小易名落孙山倒还罢了,偏偏他考了前几名,占用了县里的名额。小易冒名顶替参加考试这件事,终究还是让有心人抖了出来,同场的童生们都知道这件事。为了咬掉小易的这个名额,一群考生群情激愤,聚在衙门口闹事,非要讨个说法。这件事闹得沸沸扬扬,连湖南学政陆宝忠都惊动了。这位省级教育厅长获悉此事后,大为光火:“一个冒名顶替的考生,竟然能名列前茅,岂有此理!”陆学政查阅了卷宗,翻出小易的试卷看了看,没想到小易的文章写得相当不错,让陆学政连连叫好。陆学政是个爱才之人,虽然小易是个贱民之子,但他的才华着实令人惊艳。陆学政来到衙门,对那些闹事的考生说道,今年的考试实属特殊情况,需要特殊处理。本官认为:“小易报考不易,但他却是才华横溢。若是让他中榜,对你们不公平,若是让他落榜,对他更不公平。依我看还是再组织一次考试,你们来一场公平的较量,只比学识,不看出身!”从这里也能看出,这位陆学政,真是个办实事的好官。但遗憾的是,在利益面前,没人愿意买他的账。考生们异口同声地说:“小易就是个贱民,他没资格跟我们坐在一块考试。如果大人执意违抗大清律例,那么我们就罢考!学政大人没有办法给我们考生一个公道,那我们就告上巡抚,巡抚大人若不理会我们便联名进京。”违抗大清律例这个大帽子扣下来,陆学政不论如何都顶不住了。这可是关乎自己前途的大事,如果坐实的话势必吃不了兜着走。让万岁爷知道了,轻则摘掉乌纱帽,重则连小命都保不住。为了息事宁人,陆学政不得不将中榜的小易除名,给了全县考生一个“公道”。就这样,满腹经纶、才华横溢的小易,仅因为他是“贱民之子”,只能永远告别科举,成为和他父亲一样的下等人。范进虽然晚年中举,但他毕竟是“中”了。即便他没有办法考取功名,起码他有资格在考场上奋斗一生,改变自己的命运。小易拥有过人的才华和能力,偏偏连进入考场改写自己命运的资格都没有,难道这不是最悲惨的考生吗?那么,在中国古代,还有哪些人是没有资格参加科举的呢?四:丁忧,丁忧就是祖制,具体说来,是朝廷官员的父母亲如若死去,无论此人任何官何职,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必须回到祖籍守制二十七个月、更不要说考试了。七:一定要说明考生身家清白,无冒名顶替才能应试。如果藉贯不明,加之是农民,非名门子弟,没人给你出“补廪”,不能参加科举考试。八:僧人、道士、犯讳的人,如:李贺的父亲名晋肃,“晋”、“进”同音,他就不能参加进士科举考试。九:就是冒名顶替者,如果发现有冒名顶替的行为,则取消考试资格;如果已考中,则取消其名额,然后再治罪,“执送刑部问罪”,甚至,“禁锢终身”。艺术类留学美国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网络音乐文化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