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儒家思想
说起中国传统文化,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宽泛一点说,只要是我们老祖宗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那些文化,都属于传统文化。包括我们听的蒲剧,写的书法,编的对联,贴的窗花,过的节日等等,都是传统文化的范围。但是,传统传统,既要有传,也要有统。几千年来,处于统领地位、主流地位的文化,是中国的儒家文化。
在西汉时期,汉武帝刘彻喜欢儒学,改变了以前重视黄老之术的局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五经博士,从国家层面,全面推广儒家思想。学习儒家经典的人,就可以出仕做官。到了东汉时期,儒家思想已经占据了统治地位。民间甚至有了“遗子黄金满籯,不如一经”的说法。意思是,给孩子留下满箱子黄金的遗产,不如教会他读一本儒家经典。因为黄金能够用完,用完就穷了。但读了儒家经书,就可以做官,就可以享受丰厚的俸禄,用之不竭。
东汉以后,儒家思想虽然受到过一些质疑,社会风气也有一定变化,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没有变。经历了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国处于统治地位的学术思想,一直是中国人信奉遵从的思想。近现代以来,人们对儒家思想有一定的争议,甚至是否定,但是,我们中国文化能够传承这么几千年,中国文明能够成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惟一传承不断的古文明,和儒家思想长期占有领治地位是分不开的。
我们想一想,几千年来,中国人从小识字上学,读的就是儒家这几本经典,科举做官,用的就是这几本儒家经典,治国理政,用的就是这几本儒家经典,大家天天学,天天用,这种传承怎么可能中断?历史上,,但能进入中原,,都有一个特点,就是特别喜欢汉族的儒学,学着学着,都把自己变成汉族了。
儒家经典的内容及来源
那么,儒家经典都有些什么内容呢?
最早的,称为“六艺”“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后来,《乐经》失传了,就称为“五经”。宋朝以后,朱熹把《礼记》里的《大学》《中庸》摘出来,加上《论语》《孟子》,称为“四书”。后来我们就统称它们为“四书五经”。这是核心经典,还有一些其他的经典。
那么,最早的“六艺”“六经”又是怎么来的呢?是春秋时代的孔夫子整理的。孔子是春秋晚期的鲁国人,鲁国存有大量的周朝礼乐文化,孔子一辈子干的事,就是学习、整理、传播这些文化,可以说是周文化的集大成者。《诗经》,是当时的诗歌总集,相当于今天的语文课本;《书经》,又叫《尚书》,,;《礼经》,是周代的礼乐文献,包括各种规章制度,以包括一些行为规范;《易经》,是上古时期的算卦书,也包含了很多哲学思想和历史资料;《春秋》,是鲁国的史书,也记载了当时其他国家的历史,是历史课本。
那么,孔子继承的这些周代文化又是从哪里来的呢?《中庸》一书中曾经指出,“仲尼祖述尧舜,。意思是,孔子的学术思想,最早的渊源是尧舜禹三代圣贤,以及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公等圣贤的文化。在《论语》中,也有一些孔子赞叹尧舜禹的话。孟子是战国时期人,他发展了儒家文化,但他的思想渊源,也和尧舜禹有关。《孟子》一书明确地说,“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
所以我们就可以这样来概括说,孔孟思想的最早渊源,中国儒家文化的最早渊源,就是尧舜禹的三代文化。
尧舜禹是运城人
而尧舜禹呢,是我们运城人。
这也是我们“明德讲坛”第一次开讲,就选这个题目的原因。
根据一般的说法,尧都平阳,在临汾;舜都蒲坂,在永济;禹都安邑,在夏县。
但要复杂一点说,很多记载都承认,永济的蒲坂是尧舜之都,尧和舜都在那里建过都。永济境内的中条山,历史上还曾经称过尧山。
舜和禹呢,肯定也在临汾的平阳待过,所以平阳是尧舜禹之都。
禹的都城,除了安邑和平阳,还有晋阳和阳城的说法。晋阳在太原,阳城在河南。
我们现在讲地方文化,没有必要一口咬定,尧舜禹只在我们运城待过,没有去过其他地方。我们历史地看问题,后世的各个王朝,都不一定只有一个都城。隋唐时期,长安是都城,洛阳也是。唐朝的太原还算是北都,蒲州差一点成为中都。宋朝的都城也有好几个,辽朝金朝元朝就不用说了,明朝也有两个。
《尚书》里有一篇“五子之歌”,其中唱道:“惟彼陶唐,有此冀方。”这个“冀方”,就指咱们晋南这一带,古代的冀州,基本上是在西河和南河之间,黄河的大拐弯里头。有人说,“五子之歌”是伪造的。但在《左传》里,也有基本一样的句子,是孔子说的话。尧舜禹定都在我们晋南,是有充足根据的。
但是,我们今天讲尧舜禹,不是要认真考证他们的都城,考证他们长期生活的地方,而是他们这几位传说时代的圣贤人物,都做了哪些对咱们中华民族有意义的事情?他们是如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他们的故事,对我们今天的人们,还有哪些参考和借鉴的意义?
我们还是按司马迁的《史记 五帝本纪》和《尚书》来说。尧舜禹现在还属于传说时代,考古发现不足,但典籍记载还是比较丰富的。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对尧舜禹时代的史料就做过详细的研究和梳理,保留了一些比较权威可靠的资料。我们现在就按照司马迁《史记》和《尚书》的记载,带着对中国历史及华夏先祖的温情和敬意,给大家做一点粗线条的介绍。
尧的故事
首先,尧舜禹时期的这个天下,是黄帝打下来的。黄帝之前是神农氏,神农氏炎帝的统治不行了,管理不了天下,诸侯争战不已。黄帝部落乘时而起,通过阪泉之战打败了炎帝,又通过涿鹿之战打败了蚩尤,奠定了自己的统治基础。根据近现代学者的研究,黄帝打仗的地方,就在咱们运城盐池的附近。他们打仗,有抢占盐池资源的意图。
黄帝去世以后,,或者说部落联盟的帝位,就在他的家族血统中传承。首先继位的是颛顼,号称高阳氏,他是黄帝的一个孙子。颛顼去世以后,帝位转到黄帝另一支后代的手里,帝喾,高辛氏,算是颛顼的远房侄子。
尧呢,就是帝喾的儿子。但尧的帝位,却不是直接从父亲那里继承的。帝喾去世以后,他的大儿子帝挚继位。但是,帝挚这个人能力不行,执政九年,天下不服,只好退位,把帝位让给了弟弟尧。
通过这个事件我们可以了解,在当时的部落联盟时期,帝位传承,既要靠正宗的血统,也要靠个人的能力、实力。你能力不行,干不了,就会被人赶下台。这个事件,可能对后来的尧舜禅让是有影响的。
尧的能力如何呢?他首先是个人品德好,“其仁如天,其智如神”。然后,他管理好了自己的家族,又管理好了部落的事务,最后是“协和万邦”,管好了天下的事务。《史记》里记载的这个次序,其实就和《大学》里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次序是一样的,二者之间有渊源的。
尧治理天下有什么特点的?当时最重要的是农业,农业最重要的是气候,而要掌握气候变化,合理耕种,就要懂得天文历法。尧的最大贡献,就是创建了观测研究天文历法的工作机构,给百姓们提供了比较合理的农时,让大家能够根据气候变化适时地耕种收获。他任用羲和氏来做这件事,分派羲和氏的四个人在天下的东西南北四个地方建立机构设施,观测天象,制定天文历法,另外也研究东西南北四个地方的风土民情,进行一定的管理。我们当代发现的襄汾陶寺遗址,就有很多制定天文历法的设施,非常奇特,技术水平很高,咱们的老先人那时候就是很能干的。大家有兴趣的,可以去陶寺遗址看看。
尧自己的贡献,主要就是这样的。治理的效果也非常好,老百姓很拥护他,后世流传有《康衢谣》《击壤歌》等,。《击壤歌》是这样唱的: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
意思是我们老百姓天亮了就去劳动,天黑了就回家休息。喝的是自己打的井水,吃的是自己种的粮食。帝王的统治,和我们有什么关系呢?
最后一句可能今天的人们不好理解,老百姓应该感恩戴德才对,为什么都忘了尧的功德呢?其实,,让老百姓成为自己的主人,成为天地间最快乐最自由最幸福也最不需要别人管的人。尧就达到了这个境界。
另一首《康衢谣》好理解一些,内容大概是,我们老百姓幸福地生活,都是您的功劳。我们无忧无虑,无知无识,顺应着大自然的法则。
但是,尧在位的时间长了,年纪越来越大,他的统治也发生了一些问题。
什么问题呢?司马迁在《史记》中没有直接说,但在舜后来的工作中明确指出来了。
其实,就是日子过好了之后,这个统治集团慢慢就有些腐化了。上层的人物,骄奢淫逸,缺点错误很多,工作出现了很多失误,但尧没有力量处治他们。社会下层有一些贤人,尧也没有办法提拔他们。怎么办呢?尧就计划找一个好的继承人来办这些事。
刚开始,有人推荐尧的儿子丹朱,说丹朱很聪明,可以继承帝位。尧指出了丹朱的缺点,说不行。丹朱为什么不行呢?《史记》没有说太多。但《尚书》中透露过几句,丹朱高傲,喜欢游玩享乐,还喜欢弄一些类似陆地行舟的奇怪东西,有奢靡之风,所以他不行。又有人推荐了共工,共工也有很多缺点,尧不同意。这事就暂时放下了。
过了几年,发生了大洪水。尧让大家推荐治水的人,大家推荐了鲧。尧认为鲧也是缺点明显的人,不行,但又找不到合适的人,只好暂时用鲧。花了九年时间,洪水也没有治好。
这些事情都让尧感到烦恼,他又重新提出继承人的问题。这次,他给下边的大臣四岳说,要不你们来干吧。四岳急忙说,我们都干不了啊。这么好的机遇,四岳都不敢要,说明当时情况确实挺严重的,没有金刚钻,就不敢揽这个瓷器活。如果只是去享福,那大家肯定会抢着干这个帝位。根据道家传说,尧还想把帝位让给许由,许由也不肯干。也有人说,许由就是四岳中的一位。
尧又说,如果在上层找不到合适的人选,那就在民间找一找吧。
四岳马上说,民间确实有个不错的人。是个没结婚的光棍汉,家庭条件不好,父母不喜欢他,但他很孝顺,是个著名的孝子。这人就是舜。
尧说,我也听说过这个人,要不咱们试试他吧。我先把女儿嫁过去,看他会不会处理夫妻关系。
这就是著名的娥皇女英故事了。尧把自己两个女儿嫁给舜,又把九个儿子,可能是庶子吧,派给了舜。看舜会不会管人。尧把女儿和儿子派给舜,其实也是让两个家族开始融合,更加亲密起来。
结果,舜把夫妻关系处理得很好,把尧的九个儿子管得也很好。这中间,还发生过几件著名的故事,舜的父亲和弟弟要害舜,让舜修房顶,挖井,最后都被舜解决了。这事情大家熟悉,不细讲了。
尧放心了,开始把舜当接班人来培养。尧先让舜做基层的中层的官员,什么五典、百官、四门等等,舜都干得很出色。尧又想试试舜的运气和超能力,把他在雷雨天放进山林,结果舜没有迷路,顺利出来了。测试完毕,尧就在宗庙里举办仪式,正式把舜定为接班人,让舜摄政。
舜摄政以后,先是把天文历法,宗教祭祀,这一系列大事情陆陆续续都办了。又代替尧巡狩天下四方,和各地的部落首领、老百姓见见面,做一番调研,然后就开始制定一套新的礼仪制度、法律政策,制定得很完备,有赏有罚。弄完了,就动手把尧时代的几大恶人,统统给处理了。把治水不力的鲧放逐到北方,然后杀了。把欢兜、共工给流放了。南方还有个不服从统治的三苗氏部落,也把他们放逐到西方。尧多年解决不了的问题,舜很快就解决了。处理这些坏人,肯定不是几道命令就能解决,肯定会有一番斗争,有一番较量,但史书没有细说,我们就不乱猜它了。只须知道结果,舜很有手段,把这些人给解决了。
处理完了坏人,还要提拔重用好人。舜在民间发现了八恺、八元等一大批有能力有品德的贤人,就把这批人提拔到统治集团里,委以重任。大洪水还没有治理好,就派鲧的儿子大禹去治理,结果大禹就把洪水治理好了。
尧的儿子丹朱其实也被放逐了。这件事不是舜做的,是尧命令后稷执行的。
在我们以前的印象中,圣贤人物好像都是比较窝囊的,讲究礼仪道德,做事情瞻前顾后,再三忍让。其实不是这样的,尧舜这些圣贤人物,做事都是雷厉风行的。惩罚坏人从来就不手软,提拔好人从来就不顾虑。
舜在摄政时期,,做出了一系列的成绩。帝尧去世后,舜据说是守孝三年,又让位给丹朱,最后才在大家的推举下正式继位。继位之后,舜也合理地安置了尧的儿子丹朱,给了他封地,让他享受比较高的“虞宾”待遇。
舜的故事
下面我们从头说说舜。
当时有继承帝位资格的,都是黄帝的血统。舜其实也有这个血统,是颛顼高阳氏的后代。但他的家族比较复杂,传承了好多代,后来几代就是平民了。舜的亲生母亲去世早,父亲娶了后妻,生了儿子女儿。儿子叫象,女儿叫敤首。然后,因为疼爱后妻的孩子,对舜就不好。把舜视为眼中钉,想把他害死或者赶走。舜呢,很早就成了流浪儿,到处找活干,到处找饭吃。
我们现在说“舜耕历山”,其实这里头还藏着大故事。《史记》说,“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一句话就带过了。其实里头有大事。
前几年,有一批战国时代的竹简被人从海外发现,捐给了清华大学,称为“清华简”。简文整理出来,有一篇叫《保训》,是周文王给周武王留的遗嘱,里头就讲到了舜的故事。
昔舜旧作小人,亲耕于历丘,恐求中,自稽厥志,不违于庶万姓之多欲。厥有施于上下远迩,乃易位迩稽,测阴阳之物,咸顺不逆。舜既得中,言不易实变名,身兹备惟允,翼翼不懈,用作三降之德。帝尧嘉之,用受厥绪。
这段释文不太好懂,而且文字还有争议。我们就粗略地理解一下:舜在做平民的时候,曾经在历山耕种。因为内心忧惧,所以要寻求“中道”。他反省察究自己的内心志愿,没有违背百姓众人的愿望,又试着把自己的这一套思想,试验推行到上下远近。又改变立场视角,换位思考,推断一些阴阳之物,都很成功,没有失误。这样,舜就得到了“中道”。人还是原来那个人,说的还是原来那些话,但和过去完全不同了。这样就成了有德之人,被帝尧发现,继承了帝位。
我们换一句话说,舜在历山耕地的时候,有了某种顿悟,掌握了某种为人处世的真理,获得了某种神圣的品德。于是,他就不再是一个普通的人了。
这个故事是周文王讲的。在《尚书》中,也有相似的段落。
当时有个有苗氏部落,不服从舜的统治,舜派大禹和伯益带兵去攻打有苗氏,打了一个月,有苗氏不肯屈服。伯益和大禹在一起商量办法,就讲起了舜的故事。
帝初于历山,往于田,日号注于旻天于父母,负罪引慝,祗载见瞽瞍,夔夔斋栗,瞽亦允若。
说舜当初被父母赶出家门,在历山种地,天天哭泣,向苍天祈祷,向父母祈祷,并且反思改悔自己的错误,因此感动了上天。后来回家见父亲,父亲也不再和他计较了。
意思是,舜当初能够哭得感动天地,感动父母,现在肯定也能用这种方法感动有苗氏。大禹和伯益回去跟舜一说,舜就大修文德,命人跳起了干戚之舞,过了一百天,有苗氏就屈服了。
这个故事其实也说明,舜在历山耕地的时候,发生了某种质变或者顿悟,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至于说舜用修文德的方式感动有苗氏,现在的人可能不大相信。你们跳个舞,敌人就投降了,不可能。其实类似的历史记载是很多的。《邹忌讽齐王纳谏》,齐王通过纳谏,改正错误,不仅治好了国家,也获得了诸侯的尊重。魏文侯尊敬段干木,秦国就不敢来侵犯。类似的故事其实是很多的。史书上说,这叫“战胜于朝廷”。
舜耕种的历山,就是今天运城境内的中条山区,舜悟了道,有了德,耕种时教化百姓,百姓们纷纷讲究礼让,不再抢夺争执了。舜又到雷泽打鱼,雷泽的人也学会了礼让。看来舜悟出的真理,和“礼让”有关。舜再去黄河边制陶器,这次没说谁礼让,只说舜的技术很厉害,烧出的次品几乎没有。
舜不管走到哪里,都能很快团结一大批人。他住的地方,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聚是小村子,邑是小镇子,都就算是比较大的城市了。他在民间活动的时候,身份还是个平民,就已经有这么大的号召力影响力了。这种事情,后世也有类似的。比如三国时代的管宁,他是个穷书生,去辽东避难,因为有品德,很多难民都团结在他周围,也很快就形成了村子。
舜在历山获得的那个“中道”,其实也是中华文化中一个最神秘的词汇。“中”,到底是一件东西,还是一种规则,现在学术界还有争论。尧舜禹在禅让时,这个“中”字都用到了。尧给舜说:
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
舜后来也给禹说: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我想,这个“中”,有可能是一种东西,一个权杖,或者是一种测量、记录的工具,但同时又有象征意义,代表着某种最高规则。
尧和禹的“中道”,可能是别人传授的,但舜的“中道”,是自己的历山上悟出来的。
舜用自己在历山领悟出来的为人处世的真理,先处理好了自己的家庭关系。既对父母行了孝,又没有被父母兄弟害死。父母想害他的时候,找不着他。父母想用他的时候,他就出现在附近。然后,舜又用这种真理,教化周边的百姓,在民间团结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在被尧选为继承人之后,舜和他的团队,就用这套真理治理国家,治理天下,或者说治理部落联盟什么的。
我们现在读《史记》,读《尚书》,都能看到舜治理天下的情况。
他制定了相对完备的法律制度,惩办了恶人,提拔了贤人。然后,对这批贤人进行更明确更细致的分工,让大禹去做司空,管理治水和其他工程,让契管理教化,让后稷管理农业,让伯益管理山林,让皋陶管理法律,另外还有管理音乐的,管理接待宾客的,管理投诉提意见的……等等。当时重要的大臣,可能是二十二个左右吧。
,其中的几位重要人物,其后代都坐过天下,建立过朝代。禹的后代建立了夏朝,契的后代建立了商朝,后稷的后代建立了周朝,皋陶的后代建立了秦朝。汉高祖刘邦,可以算做尧的后代吧。
任命完成之后,大家分头投入工作,舜自己就比较清闲了,“无为而治”。孔子在《论语》中说:
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无为而治”,后来是道家的理念,但其最初是出在舜帝这儿的。我们一般理解,无为而治,就是用无所作为的方式来管理国家,简而言之是不管他,顺其自然。但这个词的本意不是这样的。治,不是动词,不是治理。而是个名词,是指治理成功,治理好。无为而治的意思就是,你看我平时无所作为,但我把事情都给办好了。换个不恰当的贬义词,类似于“不劳而获”“不求而得”。到我们现在,一些真正的好领导,都是让部下们去忙碌,自己闲闲地思考事情。而一些不好的领导,都是自己一个人在忙,底下的人闲闲地待着。
舜就是这个样子,他把制度定好了,把人才分工,用好了,大家都去干活了,然后他自己就老老实实坐那儿了,“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无非也就是两件事,一个是定制度,一个是用人,法治和人治相结合。,早在舜帝时代就有雏型了,真的是非常高级的,值得我们今天的人思考借鉴。
后人常常会怀疑,既然四千多年前的尧舜禹都把制度定得很好了,分工这么明确,这么细致,那为什么到后来又倒退回去了?我认为,这应该是历史记载时,有了后人的加工,把事情讲的更细致,写的更好了。但它肯定是有个源头,肯定是大概有这么回事,才能进行加工。比如后稷,在尧时代就做农官,在舜时代又改称为后稷,也是农官,到了夏朝,后稷的部落还是农官。这说明,当时的分工管理是存在的,是有雏型的,只是不可能过于细致和明确,不可能过于完备,过于高大上。但是,古人的事情谁也说不准,也许人家的分工就非常完备呢!以后考古资料多了,就好说话了。
舜的时代,除了分工管理,还有很不错的议事制度。《史记》和《尚书》里都有记载,舜和他的几位大臣,经常坐在一起讨论国事,分享心得,总结经验,互相鼓励,也互相监督,有时候臣子们说话会很严重,很直率,很不客气,像吵架一样,完全没有顾忌,舜听了也乐呵呵的,丝毫不见怪。类似于咱们今天的民主生活会,类似于今天的批评和自我批评。我们翻出《史记》和《尚书》,就能读到这些内容,这真的是很令人感慨,上古时候人们办事,就这样高档次。这些记载,即使是孔子或者司马迁或者春秋战国时代某些人虚构的,它也虚构得非常高级,简直就是神一般的顶层设计。
正是因为有了这么一批圣贤人物,,,尧舜禹时代就成了中国上古时期的一个黄金时代,一个人人都梦想的理想国度。那个时代,并不是风调雨顺的,有洪水灾害。那个时代,并非人人都是圣贤好人,坏人也不少。那个时代,并非没有敌对势力,有苗氏就曾经和舜发生过战争。但是,舜帝他们一班人,通过自己良好的治理,把一个多灾多难的并不平静的时代,打造成了中国人梦想中的黄金时代。也就是说,这个黄金时代不是上天赐予的,而是我们人类,我们华夏先祖通过自己的努力,治理出来的。这是它最可贵的地方。
唐朝大诗人杜甫曾经写过一首诗,谈自己青年时代的理想,就说:“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苏东坡也有一首词,说:“致君尧舜,此事何难?”几千年来,中国的圣明君主,都以尧舜为榜样;无数的仁人志士,都以大禹、皋陶、伯益、后稷、契为榜样。大家都梦想着有这么一个好的时代,好的团队,好的机遇,大家共同创建一番伟大的事业,打造一个美好的太平盛世。而事实上,中国历史上确实存在过不少这样的团队,很多大的朝代在创业的时候,就是这个样子的。中国历史上的很多太平盛世,就是这样打造出来的。熟悉历史的朋友,可以举出很多例子来。
尧舜禹那时候,遥远西方的西王母国,给帝舜贡献了珍贵的白玉管。遥远东方的息慎氏,也就是后来的女真族,满族,贡献来奇特的楛矢石砮,都有了外交上的来往。大禹让人给舜帝演奏九韶之乐的时候,虽然只是击打着朴素的石制乐器,但是百兽率舞,动物们纷纷起舞。平时看不见的传说中的凤凰鸟,也飞过来助兴。另外还有河出图,洛出书,景星、卿云等一系列的祥瑞事件。
所以《史记》评价说,“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
虞帝就是舜,他是那个时代的代表。前边有尧,后边有禹,底下还有契、皋陶、后稷、伯益等一大批的贤人。
帝舜时代的《韶乐》,在后世还有精彩的故事。吴国公子季札,在鲁国欣赏周乐的时候,听到《韶乐》,叹为观止,留下了非常高的评价。孔子也认为《韶乐》是尽善尽美。为了学习《韶乐》,曾经三个月不知肉味。
不是因为这段乐舞有什么好,而是它代表了尧舜禹那个最美好的时代。另外,在《礼记》中,孔子还说了一段描述尧舜禹时代的话,称之为“大同”,后世的人经常引用: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禹的故事
我们再补充说一点大禹的故事。
大禹呢,也属于黄帝的“黄金家族”,是高阳氏颛顼的后代。他的父亲就是治水不力被处死的鲧。
舜处死了鲧之后,让人推荐新的治水人才,大家就推荐了禹。舜呢,也就毫不迟疑地起用了禹。《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斩马谡,马谡临死前求情,要求诸葛亮照顾他的家人。就曾经说过“舜帝殛鲧用禹”之道。舜能做到这一点,在当时是很了不起的事,赏罚分明。
在后世的传说故事中,说鲧的治水方略是“堵”,修筑堤坝,堵塞洪水。这个办法行不通。禹呢,领悟了“疏”的办法,就是通过疏通河道,把洪水泄到下游去。这个办法比较好,但工程量很大,很辛苦。另外,大禹也有思想压力,父亲治水不成被处死了,自己一定要通过努力挽回父亲的名声。所以呢,他特别拼命,特别努力,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儿子出生,他也没时间照料,在门外听着儿子的哭声就离开了。
在尧的时代,曾经把天下划为九州,后来有了大洪水,天下居民的住处发生了变化,舜就把九州分为十二州。大禹治水的时候,疏通河道,整理山川,哪里治好了,就安排哪里的老百姓恢复生产,让后稷这些人教老百姓种粮,重新划分了九州,并根据各地不同的情况,制定了不同的贡赋。
当舜在后方无为而治的时候,大禹在全国各地做了大量的工作,建立了功勋,也奠定了自己的地位。后来,舜就把禹确定为帝位的继承人。
舜去世以后,禹继位为帝。据说是又把管理法律的皋陶确定为继承人,但皋陶年老,很快就去世了。禹又把伯益确定为继承人。
禹去世以后,伯益没有能够成功继位,天下诸侯拥护的是禹的儿子启,启就建立了夏朝。根据传统的说法,尧舜禹三代的禅让制,就变成了,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早期的时候,基本上都是推举制,由各部落推举实力最强的一个部落首领当大汗,后来某个部落一家独大,别的部落无法抗衡,推举制就会变成。这也是一种历史规律,并不奇怪。
我们看尧舜禹的故事,尧选舜,经历了好几次的提名、讨论,后来还有考察、培养等等一系列手段。这说明,它不是简单的禅让,是有一套比较科学完备的程序的。说成是推举制可能更好一些,我们生活在现代的人,应该很容易看清楚这一点。
我们的借鉴
我们今天讲尧舜禹的故事,不是要盲目地崇拜古人。我们应该关注的是,是尧如何慎重地选择接班人,如何精心地培养接班人,如何稳妥地完成权力交接。舜的故事和形象更加丰富,从他身上,我们可以学习如何处理家庭关系,如何践行孝道,如何团结人民,如何组建团队,如何开展工作,如何治国理政。在禹的身上,我们应该学习他如何敬业爱岗,如何廉洁奉公,如何公而忘私,如何科学地解决问题等等。我们通过了解尧舜禹的故事,可以对我们自己的修身齐家、为人处世以及建功立业,提供一些宝贵的借鉴。实际上,中国历史几千年,很多好的时代,都充分借鉴学习了尧舜禹文化。
虽然,尧舜禹都是四五千年以前的人物,他们的故事也有点扑朔迷离,但是,他们和我们,都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他们能做到的,我们其实也可以做到。他们能成为圣贤,我们也可以朝这个方向努力。其实,不仅仅是尧舜禹,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有无数的圣贤,无数的英雄,无数的“民族脊梁”,支撑了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承和发展,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中国有一句古话:人皆可为尧舜。诗词中也有一句:六亿神州尽舜尧。
我相信,只要我们能静下心来,认真阅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书籍,我们就可以从中汲取宝贵的营养,滋养我们的身心,滋养我们的人生,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尽一份心力,做一份贡献。
今天的讲座就到这里,再次感谢大家。
(最后来一张街头小花园的照片,春在枝头已十分,呵呵。)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网络音乐文化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