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话题聚焦
从古典时期到当代音乐创作,音响观念已发生巨大转变,音高从各种参数中的“主导”地位慢慢退居到次要、甚至到了“消失”的边缘。在新结构力发生转变的情况下,音色是如何取代音高的?脱离的音高的控制,音色对全曲的控制力究竟如何体现?作者通过从古典、浪漫、现代的音乐作品,一方面对20世纪以来“音色音响”构造作品的音乐观念发展历史脉络进行梳理,另一方面,聚焦于对当前新音响作品,对不同时期的音色观念进行讨论。
(2)具体环节
1.音响听辨:从古典时期到当代音乐,作者通过四首作品的播放阐述音响关系的观念流变。
2.现场讨论:每人谈谈四首作品给自己带来的具体感受
勃拉姆斯:单一、音高成分多,组织音乐的方式发生改变
越往后面,音高变得不再那么重要,在音乐的表现力上逐渐退化
↓
3.选题缘由:音高结构力慢慢淡出,音色从音高属性中独立出来,作为独立的音乐元素,作曲家是怎么样构思的?在构思的过程中,作曲家做了什么样具体的工作?一连串对音乐的好奇,所以做这个研究。
4.对具体概念进行阐述:
①什么是结构力?“结构元素及其组合形态的逻辑方式和相互关系”②什么是音色结构力?——音色及其组合形态的逻辑方式和相互关系。③什么是“逻辑方式和相互关系”——“逻辑”的词义是“言辞、理性、秩序、规律”,基本含义是“秩序、规律”。“相互关系”则体现为相互“对立、统一”的方面。④“音色结构力研究”是研究以音色及其组合形态的“秩序”和“规律”以及音色之间的相互关系为核心内容。⑤“音色结构力研究”的内容:对音色的研究、对音色的分类、不同类音色之间的“相互关系”、基于“相互关系”之上形态组合的“秩序”和“规律”、作品中的音色结构力透视。
(此系列内容,将分成多个专题阐述,每次阐述一小部分)
(3)补充与讨论
1.对四首作品的音色脉络再次梳理,讨论具体处理上有什么差异?
→音色表现力增强,音高表现力退化。就是音响观念转换,音高变得可有可无。
2.任何音高必须有音色,音色是音高的天然属性。但有音色的作品,不一定都有音高。
3.音色动机:作品中有没有单纯以“音色”材料作为动机的?
(1)话题聚焦
选择20世纪作曲家巴伯《柔板》这部作品,通过音响、谱例、配器等方面分析,尝试对风格特征、音乐机构、多声技法、旋律构造、及其他问题进行一系列探讨。
(2)具体环节
1. 作品相关介绍
①背景介绍:作曲家(20世纪)、学习经历②作品介绍:关于巴伯《柔板》作品11,根据完成于1936-1938年间的一首弦乐四重奏第二乐章改变而成。作品完成后收到托斯卡尼尼的青睐,而一举成名。③音响听辨
2.本文的研究目的:希望搞清楚几个问题
①风格特征问题:新古典?新浪漫?新巴洛克?
②音乐机构问题:基本原则与段落间的连接
③多声技法问题:调性于多声?调中心是什么?多声特点?
④旋律构造问题:音列特点?核心音调?同质材料的演变与处理?
⑤作曲中的其他问题
(3)补充与讨论
1.弦乐队作品中音响调配问题:很纯正!在非音色音响的音乐中,弦乐队的共鸣发挥到极致。
2.作品的兴奋点:通常作品的高潮推动是通过喇叭形来增长,但这里没有,到高点相反的,把低音去掉,只留一个向上走的曲线,音响效果很刺激。
3.对于风格的讨论:到底是新古典?新浪漫?新巴洛克?——整体音响与G弦咏叹调很相近,节拍特点:6/2, 5/2与圣咏相似。
(1)话题聚焦
作者尝试解构拉亨曼钢琴作品Wolken im eisigen mondlicht(寒月下的云)中的音高及结构。并在解构之前,笔者会用创作的一段实验小品与拉亨曼的作品相比较,以期找出拉亨曼此作品中独特的结构力和闪光点。
(2)具体环节
1.为什么要分析它?人生如果只能分析一个曲子,我要分析哪一个?最后选择它!
曲子一直反复,音区也有限制(都在钢琴上最高音区),是什么维持自己一直听下去?
2.关键词:固定节奏 固定力度(120/127) 超高音区 拉亨曼
3.具体内容:
①介绍作品相关背景,时代背景,以及其中的“苛刻条件”;
②用上述“苛刻条件”尝试创作一首钢琴小品并简单讲解;
③用这部小品与拉亨曼作品相比较,找出拉亨曼作品中“价值连城”的设计;
④结语及收获:严格结构——动机搭配的逻辑性;音高材料——[5-2];拼贴手法——更丰富多元——指代月光;材料。
(3)彩蛋:晓亲现场作诗一首
——献给《寒月下的云》
阵阵的寒冷让我意识到——又是一个冬天,又是一个夜晚。
如画的月光,高高挂着,并不在意这一切。
风带着云儿,把那月遮一下,露一下,遮一下,露一下,遮一下...
依旧的冷。
我慢慢抬起头,看着这些云儿:
“云儿啊,你们从哪里来?
你们又要去向何处”
云儿没有作答,依旧将那月光遮一下,露一下......
也许,它们的尽头,是我的梦。
彩蛋现场:赋诗一首
(1)话题聚焦
作者通过对作品以威伯恩《管弦乐小品六首》第五首为例,对集合不变性、核心集合3-3[0.1.4]及结语等方面阐述。
(2)具体环节
1.集合不变性:主要包括两层含义
A、集合在移位、逆行或反演之后仍保留其音级内涵
B、在结构中,保持高度统一的集合材料,使结合具有作品结构力的作用。
2.细节展示:纵向集合结构图示
3.核心集合3-3[0,1,4]:三部分中的每一个乐句都能发现集合3-3,只是出现的形式不同,有的是以隐晦的形式,直到第19小节才直接完全呈现。由此可见集合3-3以变奏的形式在整体结构上起到结构力的作用,每一个部分都是3-3的变化。
(3)总结
本首作品集合具有变奏、循环、再见的安排及分布,不仅在多样化的音响张力中保持了核心集合的特色,集合不变性贯穿整个作品结构的各个环节,同时也在作品结构构建的过程中,发挥了逻辑的控制作用。
第2期,音乐分析(12.1)
相关参考资料与乐谱附下:
1.寒月下的云
2.巴伯《柔板》音乐分析
(持续更新...)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网络音乐文化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