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分析之肖邦C大调前奏曲

2022-06-04 22:31:20

    留学学业很忙,忙着弹钢琴作业、室内乐作业、协奏作业、钢琴伴奏课作业,还有每天都在中西方音乐史、和声写作、和声理论课、曲式分析这几门课里反复纠缠,身心疲惫,今天趁着上完一节曲式课的空档,写一点分析,来慰籍一下最近排课满满的自己。

    肖邦前奏曲共24首,与J·S·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中的前奏曲有直接的历史渊源,与巴赫调性安排不同的是,肖邦采用是关系大小调然后作五度相生(第一首是C大调,第二首是a小调,第三首是D大调,以此类推)。不再是附庸附属的作品,而是真正完全独立的小品体裁,每一首都有不同的个性与色彩,属于无标题音乐,结构大多比较简单,和声色彩绚丽多姿,对装饰音运用以及钢琴的音色模仿能力有较大的成就,对后世的德彪西、拉赫玛尼诺夫的钢琴前奏曲体裁创作都有较大启发。


 前奏曲第一条谱例如下:


    作品结构是单一部曲式,调性为C大调,节拍是2/8拍子,由两个长短不均的两个乐句组成,第一句一共八小节,第二句与第一句同头换尾,一共十七小节(加上侵入终止)。两句和声上形成属——主的呼应,分解和弦式的伴奏织体贯穿全曲,尾声共十小节。全曲的结构并不难,但内部还是有不少有意思的、有具体知识的内容值得咱们学习参考。


    第一句八小节,映入眼帘的就是这左右手的复合节奏,这带来了第一个难题,旋律声部在哪里?记好了哟,在复杂的声部中找出主旋律其实并不是很难,有一个很重要的小技巧可以牢记。旋律线条一定是要有一定的时值支撑的,那么在这复杂的线条里,中声部的线条相对来说时值较长,那么旋律线条其实就隐藏在这里。第二,这个八小节很有意思,在旋律上前四小节中的前三小节旋律运用重复手法展开,其后则是往上三度模进(g-a,b-c),后四小节中的前三小节同样采用重复的手法,最后一小节向下模进四度(e-d,b-a),这两部分的手法运用相同,二度的进行,但旋律线条运动方向却是相反,呈现出先上再下的线条感。然而难点又来了,这里出现了太多的和弦外音,比如,第一小节到底是做成一级?六级五六?还算是一级加六和弦呢?注意啦!敲黑板咯!这里出现的a音处于弱拍弱位,并且时值非常短暂,同时,与第二小节的强拍呈现出g-a-g的上行辅助音线条,在此,和声分析依次是I——V56——I—— I6—— IV(II56)——V56/V(VII7/V)—— V7 ——V7 ’。和声上主要采用稳定的主属和声,起到了确定主调调性的作用。注意一下,打括号里面的内容,第五小节写的二级五六和弦是把题目里的最后一个d音算进去了,而相对较长时值的e音不予考虑,但我个人认为写四级更好。第六小节,两个答案里同样的重属五六和弦优于重导和弦,虽然在旋律里出现有重导的七音,但左手中有重属和弦的根音,我的选择是左手作为和弦低声部给上方右手予以支撑。(重导和弦当然也能解释过去,看各人的着眼点不同而有各异)。其后两小节都采用了原位的属七和弦和声,产生停顿感形成和声半终止。


    第二句的前四小节与第一句一模一样,这就是以前给大家说过的划分乐句的小技巧之一的[同则分]。但其后不再像第一句一样反行运动,而是继续向上模进发展,采用的仍然是二度关系的动机,中途第十五小节有一个下行运动,其后又延续二度进行,旋律的线条由g1一路攀升到d3,尔后下降,做了三小节的模进下行缓冲,结合力度上的渐弱处理,最终停留在K46——V7——I的完满终止上。第二句中由于出现较多变化音,里面的和声也相对不再是以稳定的功能和声为主了,也有不少离调性质的色彩和弦运用。第二句和声依次是:I —— V56——  I——  I6 —— IV(II56)—— V34/IV —— IV6 —— I46 —— IV6 —— V6 —— I(I级+6)—— V34——  I6——  VII7/V—— K46—— V7—— I ’。大家注意一下,从第二句开始算起的第五小节——第六小节——第七小节,第五小节最适合的和声同样是四级,这里其实就是和声学里面经过的属三四和弦的变化形式,加入了离调和弦罢了。其后的第八小节之所以不写成K46形式而是写成一级四六和弦,是因为这里并不是终止或半终止处,并且其后的旋律并没有停滞不前,而是继续模进发展,同时,后面的和声是下属和声,所以这里的一级四六是做夹在两个四级六和弦中的辅助四六和弦。后面则又是和声知识里的主和弦——经过的属三四和弦——主六和弦。


    最重点的地方来了,全曲最有难度的和声出现,在谱子里的第二十二小节处,要是按照正常的做法,把#4-6-1-#2排列成三度叠置形态,就会变成#2-#4-6-1的形态,然后根据解决原则,这是导和声,那么根音往上小二度解决到3,而3作为临时主和弦的根音,那么就会是三级和弦,那么这个和弦的名称就会是VII56/III,好像万无一失吧,nonono,这里的和声考察了和声学第二十八章的内容,在终止四六和弦前的重导和弦,往往会把降三级音(降3)转换成它的等音形式的升二级音上去(升2),所以,如果知道这个知识点,答案当然果断的重导七和弦原位咯。那么,问题又来了,老师,我肿么晓得神马时候出现这样的形式是不是重导呢?答案很简单嘛,看看后面的和声是神马不就OK了吗?,假如后面是三级,当然变化音和声优先考虑三级的离调和弦,因为离调和弦需要解决到后头的临时主和弦上去。如果,后面是终止式,那么请果断的写重导吧!

    第二乐句一共十七小节,至于为什么不是十六小节,理由是,那里的和声根本不能停顿下来,只有到下一小节的一级才能停止下来。同时,这里也是尾声的开始,那么这里算小节数量就会出现重复数了一个小节的问题,那么就需要在图示里加上叠入一小节的字样,表明这里是侵入终止。


    尾声十小节,前四小节运用两小节的重复手法发展,其后的六小节中出现了跨小节的连线,使得原本应该出现在强拍位置上的音从前面弱拍延留过去,造成了节拍律动的改变,同音反复也放缓了旋律的动力性。在尾声里,运用了稳定的主属双重持续音作贯穿,使得音乐最终停止下来。那么,问题又来了,单一部曲式一般不都是没有尾声这种附属成分的吗?即使有也不会占这么大的比率,为什么?其实理由很简单,第二句比第一句而言,扩大了一倍还要多一个小节,有了较大的展开性,借用物理学的概念,惯性很大,假若没有这个尾声,突然停滞下来就会显得非常的突兀不自然,太短又会略显仓促,而肖邦毕竟是肖邦,用了十小节尾声,刚刚好不拖沓,恰到好处的使旋律停止下来。


    肖邦的设计感还远远不止如此,全曲加上尾声一共三十四小节,让我们拿出计算机,做一个乘法运算,34*0.618=21.012≈21,让我们把眼光看到二十一小节处,此处恰好安排了全曲的最高音,在这个黄金分割点的位置,出现了最高位置的音,这绝对不能认为是偶然,而应该当成是肖邦个人的天才设计。


    这一篇文章前后有了一周,学校课程安排实在太多,课后需要练琴的时间占了很多,考研的音乐史和声曲式课也一直有条不紊的进行,今天逼着自己,在上完四个多小时网络课后买杯卡布奇诺坐在咖啡店里扣完。


    近期会开和声分析小班课,有需要的同学可以联系我。


    觉得写的还行的请帮忙宣传一下啦!尤其是分析报告不会写的同学,我的曲式班一定对你们有很大的帮助,我想我写的文字应该能够给我增加一点点光环。

音乐考研请加微信18673302734

长按可加微信好友,期待你。



    

大家在看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