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道解惑】如何看待中西方文明

2022-07-22 02:47:22

中国的文化正处于转型期,这本身就说明中国文明是开放的,另一方面,也说明这个文化的发展前途现在还没有定型,还不成熟。但我相信中国的文化经过这样一个“转型”的过程,走过一个坎坷曲折的道路,必定在不久的将来,一定有一个新型的中国文化产生,既有中国古老的特色,又有中国现代化的内涵。为此我们必须促进中西两种文化的会通,也只有会通才能产生一个新的东西。

其实这个过程从鸦片战争算起,到现在已经走过150多年了,期间先进的中国人不断向西方学习救国的真理。魏源总结龚自珍、林则徐的思想提出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洪秀全建立了太平天国,李鸿章、张之洞发起了“洋务运动”,康、梁推出了“戊戌变法”,孙中山领导了“辛亥革命”,但这些努力都以失败而告终,直到十月革命一声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从鸦片战争到“新文化运动”,这个过程中必然产生很多派别,基本上一直存在四派: “全盘西化派”、“国粹派”、“中体西用派”和“西体中用派”。这四派在思想领域里面产生了激烈的争论,但是历史是矛盾交叉的,个人的意志在历史的大潮里面,往往是被逼着不得不跟着潮流走。

当时“全盘西化派”是占主流的,无论是主张“科学”与“民主”的胡适,还是主张“布尔什维克”的陈独秀、都是“全盘西化派”。不过后来“全盘西化派”走不通了,就走向了“西体中用派”。“国粹派”实际上是和“中体西用派”结成联盟,来反对“全盘西化派”的。可是最终这四派没有哪一派成功,这是一个大的环境问题,不能解决,同时也就牵涉到一系列的问题。这就是传统的中国向现代转型,中国的传统文化向现代转化,必然磕磕碰碰,经历一个长久的“阵痛”。结果造成,一方面我们把自己的传统给丢了,另一方面,对西学也是一知半解,不伦不类。端午节被韩国申请了世界遗产,“七巧节”我们也申请失败了,而“愚人节”、“情人节”、“圣诞节”却被我们过得热热闹闹。

对于“中学”和“西学”的态度,,这一百多年来,中国人基本上是 “崇洋媚外”,对自己缺乏一个信心。这和一个错误的、每个人自觉不自觉的公式有关,即:现代化=西化。这个公式确实是100多年来中国人的一个无意识的形态,这叫“集体无意识”。而事实证明,现代化不等于西化。这个觉悟是到20世纪后期才产生的,如果说“西化”是能够使西方走向现代化,那也只是西方的一个特色,是一个地域性的文化,不带有普遍性。中国的文化同样有可能走向现代化,这是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因为事实证明,。还有一个公式:传统=落后。实际上中国的传统文化里面有很多的智慧,比如中国文化讲究一个“和”,中国用这个“和”的理念能够应付世界上各种各样的变局,,一直走到现在,就是一个“和”字,而且成功了。所以说,传统并不等于落后。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进入了21世纪以后,中国人和平崛起了,这时,重新来看“中学”和“西学”的关系,我们才有一个“平常心”。“平常心”就是民族的自信心,就是不亢不卑,中国人恢复了汉、唐那个时候一种开放的、包容的、从容的心态。因此说对“中学”和“西学”关系的认识也和这100年间国力的沉浮消长有密切的关系。

西方的文化也很复杂,经历了几千年不断的转换。从希腊传统、罗马传统、希伯来传统,到 “黑暗的中世纪”。15世纪以后,西方又经过 “文艺复兴”、“”、“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等一系列变革,最终实现了现代化。两次世界大战后,西方人开始不断的反思,相继出现了《西方的没落》、“轴心期”、《文明冲突论》等著述,一直到现在。

应该说西方的文化是在不断地吸收东方的文化来发展的,中国的文化也是在不断地吸收西方的文化而发展的。全世界的文化的总体的格局是“多元一体”的。世界上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地区,他们的文化是世界文化的一个元素,并且这个多元的背后肯定包含着一个能够为全人类接受的普遍的价值。

因此我们要睁开眼睛,以一颗平常心看世界,从“国学”和“西学”中寻找智慧。正如荀子所说的“虚壹而静”,一方面要承认西方的长处、优点,要虚心的学习西方的东西;同时还要“专一”,不要东想西想,能够对西方的文化有一个全面而深刻地了解;另外一个方面,还要“静”,要清醒,不要被那些极端的、过分的言论所迷惑。我们要抱着这么一个态度把西方的智慧学到手,终极目的就是使我们的中国在21世纪来一个“复兴”,既是经济的复兴,又是文化的复兴,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复兴。



北大哲学系百年积淀,一流教授博导传道授业解惑,砥柱精英增慧修内交流平台。

宗旨:返本开新,转识成智,崇德广业,明体达用。

关注公众帐号:qianyuanguoxue

==================

乾元国学首创高端人文培训,为企事业中高层管理人打造系统纯正的国学、西学、易学、佛学精品课程,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大家在看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