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艺术基金《胡琴音乐人才培养》项目专家授课——第十二天(一)
明清以来马骨胡艺术特色暨跨界文化交融
刚刚结束了前一天紧张而又纷呈的国家艺术基金《胡琴音乐人才培养》项目中期汇报音乐会后,学员们又马不停蹄地投入了新一轮的学习当中。2018年4月1日上午,四川省、西南民族大学首批学术学科带头人、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中国少数民族艺术(民族音乐学)硕士导师、国家一级演奏员谭勇教授如约准时来到艺术学院学术报告厅。谭勇教授首先对3月31日中期汇报音乐会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赞叹,随后与学员们进行了以《明清以来马骨胡艺术特色暨跨界文化交融》为题的学术交流。
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主要聚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分布在云南、广东、湖南、贵州、四川等省。谭勇教授从壮族作为一个跨界民族的分布为起点,逐步拓展到其民族音乐特点及器乐特色。杨荫浏先生曾在《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中写到:“到了清代,除了原有二弦的胡琴或二胡之外,又出现了四弦的四胡,专用于伴奏京剧的京胡,少数民族地区也出现了不少拉弦乐器,如广西壮族的马骨胡等”。马骨胡是壮族和布依族使用的乐器,主要流传于壮族和布依族居住地区,作为一件极具色彩性的乐器,它也被广泛运用于壮剧及壮族八音乐队中。
谭勇教授从壮族悠久的历史音乐文化溯源至现今多元的音乐艺术形态,并为学员们搜集了很多珍贵的影像资料,通过这些活态的文献,学员们不但回顾了历史悠久的壮剧,也领略到了壮族马骨胡、天琴、铜鼓等民族特色乐器在大时代背景下的改革与流变。马骨胡作为一件相对具有完整体系的少数民族胡琴类乐器,是十分具有研究价值与艺术价值的,谭勇教授这些年在少数民族胡琴类研究方面投入了大量心血与关注,并且学术成果显著。
最后,谭勇教授对学员们给予了殷切的希望与鼓励,希望年青一代的胡琴艺术人才们能勇于创新与实践,将少数民族胡琴事业继承发扬光大。
讲座中,谭勇教授应用多重文本,再次对马骨胡进行解读,而多重文本之间的互译性,使在场的学员们深度的体验了马骨胡的音乐魅力以及其所彰显出的人文精神,这也为国家艺术基金《胡琴音乐人才培养》的下一阶段课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项目组席玲玲老师向谭勇老师颁发专家聘书
文案:杨眉
图片:何紫艺、杨眉
责编:阿拉腾珠拉、杨扬
更多信息,关注胡琴音乐人才培养微信公众号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网络音乐文化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