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 | 翻译音乐说

2022-07-19 22:36:31


做翻译的人时时要问自己:文本需要呈现出什么感觉?如果是演讲稿,是否能够吸引听众?如果是投资报告,则用词组句是否能够突出客户优势,打动投资者?


在很多情况下,即便译者的句子写出来没有语法错误,也仍需润色。如果用音乐来打比方的话,就好比按的琴键是对的,但音乐却不堪入耳。


举一个最近做的字幕翻译例子来打比方:


原文:

他们需要寻找食物,躲避天敌

更要提防人类的捕杀


译文:

They need to find food and avoid predators,

and more importantly, to aviod being hunted by humans.


这两句译文读出来时,难免会觉得有些怪异——连续出现两个avoid,显得很生硬,弹出来的“音乐”不太好听。如果把两个avoid改成stay away from或escape from,是不是就悦耳动人得多?


运用翻译的经验来解读音乐,或用音乐的体会来反思翻译,其实这种做法傅雷先生已经讲得很透彻:


音乐主要是用你的脑子,把你朦朦胧胧的感情(对每一个乐曲,每一章,每一段的感情)分辨清楚,弄明白你的感觉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等到你弄明白了,你的境界十分明确了,然后你的technic自然会跟踪而来的。


在他看来,「艺术是目的,技巧是手段:老是只注意手段的人,必然会忘了他的目的。」


翻译何尝不是这样!在写出译文之前,你的脑中已经知晓了译文的感觉,而你的遣词造句不过是让这种感觉落到笔下罢了。作为一名翻译家,傅雷先生对音乐的体会和感悟,从另一个角度完全可以看作是一本翻译教科书:


倘若technic基本上有了method,彻底改过了,就是已经上了正轨,以后的technic却是看自己长时间的努力了。


这句点明了译者学习的道路:老师的点拨只是让你走上翻译的正轨,让你拥有在翻译方面的自我学习能力。而之后的造诣,则取决于长时间的努力。


自己弹的曲子,不宜尽弹,而常常要停下来想想,想曲子的意境,境界,追问自己究竟要求的是怎样一个境界,这是使你明白你所要的是什么,而且先在脑子里推敲曲子的结构、章法、起伏、高潮、低潮等等。


这句话告诉了我们应该如何开始翻译:不要急于落笔(更不能急于求助谷歌或者百度),而是要仔细读过后抓住逻辑流和作者的真正意图。急于落笔往往导致译文反复修改,感觉全无。


到先生那儿上过课以后,不宜回来马上在琴上照先生改的就弹,而先要从头至尾细细看谱,把改的地方从整个曲子上去体会,得到一个新的picture[境界],再在琴上试弹,弹了二三遍,停下来再想再看谱,把老师改过以后的曲子的表达,求得一个明确的picture[境界]。然后再在脑子里把自己原来的picture[境界]与老师改过以后的picture[境界]作个比较,然后再在琴上把两种不同的境界试弹,细细听,细细辨,究竟哪个更好,还是部分接受老师的,还是全盘接受,还是全盘不接受。不这样作,很容易“只见其小,不见其大”,光照了老师的一字一句修改,可能通篇不连贯,失去脉络,弄得支离破碎,非驴非马,既不像自己,又不像老师,把一个曲子搅得一团糟。


这段话可以被看作教科书级别的教你如何研读审校稿。面对一篇审校稿,死记硬背好词好句是效率最低的办法。因为即便碰到了一样的词组,语境也可能大不相同;而背下的好词好句往往还没派上用场就被遗忘了。


真正做到研读审校稿,需要像傅先生说的那样,先从头至尾细细看一遍,首先记住翻译/音乐的感觉,毕竟这种感觉才是做翻译的制胜法宝。



正道语言服务

翻译项目洽谈咨询 

长按二维码 I 联系我们 

公众号ID

truewaytranslation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大家在看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