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源第二届牦牛文化节暨首届澜沧雪域山歌节风采

2022-07-15 01:51:25

 点击上方"杂多青年免费订阅本账号


三江源第二届牦牛文化节暨首届澜沧雪域山歌节风采

游牧格吉杂多 放歌澜沧江源

----三江源第二届牦牛文化节暨首届澜沧雪域山歌


8月1日,三江源第二届牦牛文化节暨首届澜沧江源雪域山歌节在苏鲁乡格仲草原拉开帷幕,数千干部群众及国内外宾客欢聚一堂。

8月1日的格吉杂多,正挥洒激情和梦想,谱写出壮美格仲草原的恢宏篇章,彰显着游牧文明的厚重积淀。

上午10时,玉树州委书记吴德军宣布开幕。伴随着悠扬的乐曲,游牧民族代表方阵缓步进入会场,将一副生动的游牧民族历史卷轴徐徐铺展,再现了格仲草原上,牦牛遍野和牧民迁徙的生活场景。还原出杂多县真实、传统的游牧生态文化。

吉祥的哈达迎接四方宾客

    为期四天的节庆将为国内外的观众带来游牧文化精粹,传统服饰、赛马、赛牦牛的艺术、山歌等节目将陆续吸引着观众了解杂多,了解这个澜沧江源的新城。

  此次节庆主要以三江源牦牛文化和雪域山歌文化为重点,给观众展示澜沧江源游牧民族的生活场景、民俗文化,展示牧民群众在党的光辉照耀下,和谐、团结、幸福、安康的幸福生活。

游牧生态文化展示。

让我们一同走进杂多,走进中国三江源第二届牦牛文化节暨首届澜沧江源雪域山歌节,一起体验来自澜沧江源的文化之旅。

雪域山歌——澜沧江畔的牧民心声


会走路就会跳舞,会说话就会唱歌。在活动的第二天,澜沧江源雪域山歌节在杂多县体育场准时举行,参加比赛的歌手有来自藏区各地的原生态山歌手,山歌王子扎西尼玛以及藏区著名山歌歌手作为评委,为参赛歌手打分。


活动现场,精彩绝伦的雪域山歌演唱深深吸引着在场的每一位观众的眼球。尽管在露天的体育馆上空突然电闪雷鸣,下起了暴雨,但观众们或拿雨伞、或用其他物品抵挡着雨水,有些观众甚至没有任何避雨的工具——尽管如此,并没有阻挡观众们观看节目的热情。

牦牛文化节目表演。

一曲曲高亢悠扬的“亚拉索”,仿佛将观众带上了放牧牛羊的山巅、一马平川的草原。在悠扬的山歌旋律中,来自各方的游客游遍了杂多草原。


“为了来看这次的山歌比赛,我特意从莫云乡赶来。比赛很精彩,我很开心,在现场看到了很多藏区著名歌手,既是下雨,我也要看下去”来自莫云乡的牧民扎西曲央说。 


山歌,藏语称“卓勒”,种类繁多,几乎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的节奏鲜明,有的自由奔放,有的悲壮苍凉,形成了音域宽广、自由随意、旋律优美、飘逸潇洒的独特韵味和浓郁高亢、深沉幽默的地方风格。


牦牛文化——诉说格吉草原的多情岁月


杂多县为玉树州畜牧大县,此次牦牛文化节,除了展示牦牛文化,还有一项别开生面的比赛——赛牦牛。

牛毛黑帐篷加工流程展示

    在牧区有这样一种说法:牦牛的犄角给了我们信仰,牦牛的肉身给了我们生存,牦牛的皮张给了我们温暖,牦牛的毛发给了我们家园,牦牛的乳汁给了我们健康和力量,而牛粪给了我们世世代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火源!

格仲草原上的黑帐篷。

    牦牛自古以来就是藏民族赖以生存的物质依靠,在漫长的历史风雨中,牦牛以坚强、勇敢、力量和隐忍的高贵品质,已成为青藏高原藏民族的精神象征,其文化的核心价值已渗透到高原人民的血脉中而生生不息,它是开拓生命禁区的先锋,更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历史诠释。

  栖息在海拔4000- 6000米高寒地带的野牦牛,更是雪域高原极具代表性的野生动物之一,是十分珍贵的高原畜种,全世界牦牛数量最多的地区,就是我们的雪域青藏高原,拥有世界牦牛总数的99%以上。

牦牛文化节目表演。

    当天下午,在美丽的格仲草原,四百多头不同品种的牦牛为观众带来了一场精彩的比赛。这项比赛是一项极具娱乐性的活动,牦牛在赛场经常会耍牛脾气,无论骑手如何“指挥”仍若无其事,趑趄不前。有的跑至中途、掉转脑袋,背道而驰,有的干脆冲向观众。

  赛牦牛是藏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同赛马一样,赛牦牛这项传统体育竞技活动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但是无论如何,赛牦牛的激烈场面和欢快气氛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高原藏族群众热爱生活、享受生活的体现。

牛粪文化——源自牧人生活的艺术


牛粪在藏语中称之为“久瓦”。“久瓦”在藏族牧区作为烧茶做饭的主要燃料已有千年的历史,生活在雪域高原的广大农牧民至今仍视其为最佳燃料。“久瓦”除了作燃料外,在藏民族日常生活中还有着特殊的用途与含义,藏民族的传统生活与“久瓦”息息相关。


牧民们把捡拾到一起的牛粪做成粪饼便于储存。

此次活动中展示的牛粪文化吸引了不少宾客的眼球,牛粪文化展示区规模也相当大。在牛粪文化展示区内,可以看到各种形状不同的牛粪展示品,有牛粪做的人偶、家畜、牛羊圈、挡风墙、牧民生活用品等多种牛粪制品,让现场的观众眼睛一亮。

本次活动中牛粪文化的打造者——曲周,是杂多县佐青寺的一位堪布,他说:“为了展示牛粪文化,我忙活了两个多月,从就近的苏鲁乡和吉多乡收集了360多辆拖拉机的牛粪,是希望借助这次活动,让更多的年轻人知道千年以来牛粪一直陪伴着我们藏民族的生活,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原料,对牛粪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就是对我们藏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这就是传承牛粪文化的必要性,也是我要让年轻人懂得这一文化内涵的一种展示方式。”

  堆砌成墙体状的牛粪寓意着吉祥。

一直以来,藏民族生活中牛粪就是不可缺少的生存物质。牛粪在特定的场合、特殊环境中有着特别的用途,也一直被藏族人认定为吉祥的东西。在藏区无论城镇还是农牧区,人们举行婚礼、丧葬过年、乔迁、煨桑敬神、屋檐装饰、治疗某些疾病……牛粪都是不可缺少的必备物。

来自苏鲁乡的牧民卓措说:“牛粪,它是我们牧民生活的必需品,是牦牛和大自然的恩赐。牛粪,这个名字对我来说既亲切又吉祥,它在我们的生活里作用大、用途多。在我们牧民家就近的地方,都会囤积起来的一堆堆的牛粪,就是面对未来的长期雨雪天气而备用的燃料。当年冬季储备的冻牛粪在第二年开春日晒风干了之后特别松软,这种牛粪燃起来非常快,燃烧的时间也会比其它牛粪更长,温度会更高。”

来自深圳的游客李佳说:以前我对牛粪的理解只是单纯的表面认识,以为牛粪只能作为牧民取暖、烧水做饭的燃料而已,但是,参加了今天的牛粪文化活动后,真正地认识了牛粪更多的作用和功能,以及它对牧民生产生活带来的无可替代的作用。也通过这次的活动,更深刻地理解了藏区牧民对牛粪特殊的情感。

制作/尼玛旦周 记者 旺毛

大家在看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