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听古典乐呢,因为古典乐旋律十分耐听其造诣与技术价值都体现的十分充分情感表达也非常丰富,相比现代音乐,古典音乐更加跌宕起伏耐人寻味百听而不厌,能引导我们情感达到一种琴瑟共鸣的意境。此时通读三篇,我们已经体会到了古典音乐的热情而非冷冰冰拒人千里之外。
弗朗茨·李斯特(1811-1886),车尔尼得意门生,生于匈牙利雷汀,六岁起学钢琴,为后世开辟一道崭新的分水岭,极大地丰富了钢琴的表现力与扩张力,在钢琴上营造了管弦乐的极致改编效果,作了许多有名的钢琴练习曲并创造了交响诗体裁,他还首创了背谱演奏法(他认为一名出色的钢琴演奏家上台是不应该带谱演奏,更能彰显钢琴家的魅力),他也因在钢琴及以上的巨大贡献而获得了“钢琴之王”的美称。
李斯特是19世纪最辉煌的钢琴演奏家。他的人生中受到意大利小提琴演奏名家帕格尼尼的启发(就是力争第一,别人说不可能的到他这里就是可能,并且成功了)决心在钢琴上创造出像帕格尼尼一样的奇迹。他的演奏风格继承了克列门蒂、贝多芬的动力性钢琴音乐传统,发展了一种19世纪音乐会的炫技性演奏风格。
李斯特追求的是一种令人眩晕的震撼的(每个音符流畅的连接)、具有炫技特技的钢琴演奏风格:极快的速度、响亮的音量、辉煌的技巧、狂放的气势令当时的人们为之陶醉。这种辉煌浪漫,极富个性的钢琴演奏风格,确立起欧洲钢琴演奏艺术史上影响最大的一个流派。李斯特同当时的肖邦把钢琴艺术推向一个高潮,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钟》作于1834年又名泉水,由对李斯特影响很大的帕格尼尼小提琴曲《钟》改编。这是为献给德国钢琴家克拉拉、舒曼而作的钢琴曲。经过简练的前奏,很快在高潮音区出现了“钟的主题”钢琴高音区清脆悦耳的音色和泛音奏法形成短促有力的音响,组成了一连串生动逼真的小钟的鸣响。
由于钢琴高音区的音色比小提琴更易于模仿钟声,因此钟声的效果更加明显。接下来的主题继续用钢琴高音区的音色特点,奏出了不同节奏的钟声。这两个主题交替变奏形成了高难度的辉煌华丽的段落。最后乐曲运用舞曲的体裁特点,在热烈欢快的歌舞气氛中结束。演奏时间约4分钟。
2.
摇篮曲 —弗朗茨·舒伯特
弗朗茨·舒伯特(1797-1828),著名奥地利作曲家,他是早期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也被认为是古典主义音乐的最后一位巨匠。在十九世纪初的音乐名城维也纳,继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等伟大音乐家之后,又出现了一颗灿烂的音乐大家作曲家弗朗茨·舒伯特(可很不幸,天才总是早逝,舒伯特31岁去世)。
舒伯特家境从小非常非常贫困,从小学习钢琴和小提琴,十一岁被帝国小教堂唱诗班录取,并住进,成为该校乐队小提琴手,同时还担任指挥,这使他有机会接触维也纳古典乐派一些著名作曲家的名作,他1813年为该乐队创作了《第一交响曲》。1813年因变声离开,舒伯特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到父亲所在的学校里担任助理教师,同时继续创作。
舒伯特的创作生涯虽然很短暂,却给后人留下了大量的音乐财富。李斯特称他为“前所未有的最富诗意的音乐家”。600多首的艺术歌曲,在音乐史上被誉为“歌曲之王”。他为不少诗人如约翰·沃尔夫冈·歌德、弗里德里希·席勒、海因里希·海涅、威尔赫姆·穆勒等的作品写了大量歌曲(全部都是伟大的诗人),把音乐与诗歌紧密结合在一起。
1816为了创作音乐舒伯特毅然辞去了教师职务,由于断了赖以糊口的工资长期生活在困苦之中,使舒伯特身心受到极大的摧残。1828年11月19日,年仅三十一岁的舒伯特在维也纳溘然长逝,根据他的要求被安葬在他生前一直相当崇拜却只见过几次面的贝多芬墓旁(伟人为邻,终将不会寂寞)。
《摇篮曲》作品作于1822年,时值舒伯特25岁,但直到43年后乐谱才被发现,并于1865年首次公演(如果说有人问我,什么人能把爱表现的淋漓尽致,我一定会不假思索的告诉他是舒伯特)。此曲不仅是舒伯特交响曲中最杰出的作品,也是浪漫音乐的一部绝世佳作并被后世一直作为胎教音乐中的典范,透明清纯、优美丰富的旋律,歌颂者母性的光辉使这首曲子家喻户晓(有谁会知道伟大的舒伯特作此曲是为了填饱肚子的交换,真是对于天才的嘲讽),听到此曲,你一定会想起:“睡吧,睡吧我亲爱的宝贝”让人安详的曲子正是出自浪漫唯美的钢琴诗人舒伯特。
结语:
其实把音乐化作一颗大树那么“古典音乐”就是大树的主枝干只有大树不停的吸取营养不断更新才能使分散的枝叶花繁叶茂。
好的纯音就像潘多拉的魔法盒,流泄出来的音符,交织着神秘、优雅、飘渺、性感、哀伤,激昂,化成魔咒,唤醒了我们沉睡的听觉。愿时光在手掌中安静流淌,同你,同我,在音乐的海洋里舞动翩翩,共享静谧时光。
古典音乐并不高冷,它是贴近我们生活中的,音乐本身就是情感的表达。更多鉴赏资讯和音乐老师信息可添加下方二维码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网络音乐文化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