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剧,一个古老而典雅的名字。
它从明代走来,拂去数百年岁月的烟尘,明艳如初。
揭阳市创演的潮剧《还官记》,2010年参加第九届中国艺术节,从65台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参评剧目中脱颖而出,在潮剧剧种中排行第一,喜获“文华优秀剧目奖”。
还是那个戏台,只等厚厚的布幕拉开,镶金绣银的戏衣衬着勾红抹绿的妆容,婉转动听的乐曲穿过数百年的时空长廊,袅袅不绝。生旦净末丑粉墨登场,一幕幕,一出出,既有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悲欢,也有市井黎民、贩夫走卒的苦乐。几百年间,戏台上的蟒袍、帽翅、翎子、长胡子、厚底靴不曾改,戏文里依然唱着爱恨情仇、善恶贤愚、公理良知的人间百态。台上的人舞扇挥剑,水袖翩翩,一颦一笑,咬字行腔,演活了历史和人生;台下的人看得如痴如醉,心旌摇荡,一时忘了身在何处……
2016年7月,揭阳艺校师生走进新加坡校园文化交流,助推潮剧潮乐在海外延续传承。
在“下乡戏”的演出中,潮剧赢取了广大老百姓的喜爱与支持。
追寻印记
追寻潮剧在揭阳这片文化热土留下的轨迹,一个个印记如此鲜明生动:
1958年在渔湖出土明嘉靖手抄南戏剧本《蔡伯喈》,其中夹杂着不少土音和潮汕方言,为明代中期以前揭阳戏剧活动已经兴起,揭阳是潮剧的重要发祥地提供了佐证。
上世纪80年代,揭阳潮剧创作如雨后春笋,佳作迭出蜚声全国,现代潮剧《恩怨宋家妇》、现代小潮剧《李队长筹粮》、历史潮剧《丁日昌》参加全国戏剧比赛获殊荣。优秀的潮剧剧目和潮剧艺人令人瞩目,揭阳因此获得“小戏之乡”的美誉。
时光的年轮转到21世纪,这门古老的艺术和全国其他剧种一样,经历文化生活多元化的影响和冲击,面临潮剧观众大量流失、人才队伍青黄不接、演出剧目艺术含量下降等问题。处境虽不乐观,但因为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却也未失却其生命力。连年来,打造了一批精品剧目,《还官记》《若蕖》《烽火揭阳》《桑浦山花》等新创剧目参加国家、省、市大赛中取得佳绩。民间潮剧票友活动更是如火如荼,遍及城乡。还有不少潮剧热心人士致力于培养少儿潮剧人才,像“小梅花”“小金花”“小梨花”等少儿培训中心,老艺人传帮带,童音清亮,为潮剧艺术注入新希望。
大型历史潮剧《丁日昌》,1990年赴京参加第二届中国戏剧节,获优秀剧目奖和优秀演出奖等六项奖,轰动京华。
,。
“小梅花”“小金花”“小梨花”等民间少儿潮剧培训中心的兴起,为潮剧艺术的传承注入新希望。
传承人说
2008年,揭阳潮剧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林柔佳、陈联忠、倪岱云等三人先后成为潮剧省级非遗传承人。这三位传承人都是自10多岁就与潮剧结缘,在梨园界度过近40载春秋,虽然岗位不同,但始终不忘初心,为更好地传承、发扬这一传统艺术而努力着。
林柔佳在揭阳潮剧团工作了三十多年,说起上世纪80年代潮剧的繁荣景象,仍掩不住激动的语气:有一年,潮剧团在汕头戏院连演一个月,场场爆满,甚至一票难求,那真是潮剧的“黄金时代”啊。靠民俗吃饭,是潮剧发展历史上一脉相传的特点,农村各地游神赛会的日子就是潮剧团最忙活的时候,许多潮剧团靠演“下乡戏”“广场戏”而生存。经常带剧团下乡的林柔佳对此有着深刻的理解: “下乡戏”从民俗文化的视角出发,其存在价值是不可忽视的,因为在“下乡戏”的演出中,才赢取了广大老百姓的喜爱与支持,使潮剧的根深深扎于民间。但“下乡戏”又使演员为生计疲于奔波,制约着潮剧艺术水平的整体提高。“市场经济时代,如何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又能打造精品剧目,提高潮剧演出质量,留住观众,是一个让人头疼却必须直面的课题。”林柔佳坦言“很难,但一定要摸索、改革。”
而对于在市综合中专艺术教育中心从事艺术教育工作的陈联忠来说,最欣慰的事莫过于发现潮剧好苗子和看到学生在戏剧舞台上有所作为了。“现在学潮剧的孩子不多,发现好苗子难,留住好苗子更难,潮剧的人才培养面临着很大的困难。”因为知其难,使得陈联忠更是惜才如命。“有一回,看了一个少儿潮剧演艺比赛,发现了两棵好苗子,得知她俩家住普宁广泰和洪阳,赶紧上门去说服她俩的父母,让她们来艺校读书。”得知两人的家境一般,陈联忠果断地决定减免她们的学费。这份诚意深深感动了两个小女孩的父母,同意让她们到艺校学习。如今她们从艺校学成毕业,已成为潮剧团的当家演员。陈联忠深知培养优秀的潮剧演员是潮剧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除了拥有观众和精品剧目之外,还要有专业的、优秀的演员,优秀的演员能吸引更多‘粉丝’爱上潮剧,保持潮剧的向前发展。”
从市群艺馆退休后,倪岱云被聘请到市老干部大学教潮曲,原本只打算教一班,但主动前来学习的人太多,最终开了两个班。这其间,她得以了解、参加潮剧票友的活动,讶异于民间热爱潮剧的氛围如此浓烈。“票友们互相学习、交流,那份热忱真让人感动。”然而,倪岱云略感遗憾的是,票友大多是40多岁到六七十岁的中老年人,年轻人占的比例太少。“潮剧艺术的发展离不开老艺人的‘传’,更离不开青年人的‘承’。” 倪岱云认为,倘若能在幼儿园、中小学开设潮剧欣赏课,给学生提供接触、认识、了解潮剧的机会,有助于孩子发现潮剧之美,耳濡目染中喜欢上潮剧,成为潮剧的爱好者和忠实观众,便是传承潮剧最好的方式了。
传承人档案
林柔佳 (左)
专攻老生行当,唱腔突破了声乐中“咽音”唱法,音质浑厚有力,字正腔圆;做功稳重大方,注重髯口,水袖的运用,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遵循传统、善于创新。主演过的较有代表性的大型新篇历史潮剧有《还官记》《丁日昌》《千秋家国恨》等。1995年,主演的《千秋家国恨》荣获1995年广东国际艺术节个人表演二等奖;参加广东省第二、三届中青年演艺大赛荣获铜奖;2008年11月,主演的潮剧《还官记》参加第十届广东省艺术节调演获表演二等奖;2010年5月,参加第九届中国艺术节调演获文华表演奖。
陈联忠 (右)
专攻老生行当,担任过《乾隆下江南》《三关摆宴》《丁日昌》《打金枝》等30多部大型剧目的老生行主要角色。2000年至今,一直从事潮剧艺术教育工作。在长期的演出和教学实践中,不断创新表演技巧和潮剧唱腔。在做功上,把老生行当的身段程式,结合打击乐、吹奏乐,形成了一整套基本功训练动作,包括手指法、虚拟、须功表演、升堂科、中箭科、趟马等一系列老生表演手法。在唱腔上,把潮剧实声体的演唱,糅合了声乐的发声方法,使潮剧唱腔在其演唱特点上更加富有科学性。
倪岱云 (左)
主演过《潇湘秋雨》《千秋家国恨》《段红玉》《春草闯堂》等传统剧目。表演基本功扎实,扮相大方亮丽,塑造角色真实感人,感情充沛,做工细腻,唱腔委婉动听,咬字清晰,把掌人物性格准确,尚于用眼神传达人物心灵。2000年后一直从事专业艺术教育和群众文化培训工作,倾尽心血培养学生,毫无保留地对学生进行细心地传艺,把潮剧传承当作己任,一批批的学生成了揭阳潮剧事业的有用之材,在艺术学校和各剧团担当主要角色,发挥着潮剧发展和传承主力军的作用。
潮剧 >>>
潮剧是我国传统戏曲具有代表性的古老剧种之一,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古代称为潮腔、潮调,清代初年称泉潮雅调,它源于宋元南戏。明初,南戏传入潮汕,以中原正音演唱,称正音戏或正字戏。经过当地民间艺术和方言的融合,历代艺人的不断总结,到明代中叶,潮剧形成了独特的唱腔和完整的表演形式。虽然受四大声腔的影响,但由于方言的关系,潮剧的声腔与全国其他剧种有较大的差异,形成了第五大声腔,称“泉潮雅调”,是我国丰富的音乐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潮剧是深受揭阳人民喜爱的传统戏曲。
潮剧是地域性的文化产物,蕴含着揭阳古文化的深厚内涵和传承,体现了揭阳人文的浓烈特色,对应着揭阳的风土人情和生活习惯,成为揭阳人民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同时,也成为对外文化交流和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成为连结海内外潮人乡情梓谊的精神纽带。2008年,。
观 点
潮剧传承 路在何方
彭妙艳
尽管并非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艺术,但因为文化尤其是艺术品种多元并起、人的审美趣味日趋多向、娱乐消费方式不断增多等原因,曾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潮剧已成必须保护的“非遗”,而且有待得当传承方能延续,已是不争的事实。
本属新兴的视听形式电视,尚且因为网络的异军突起而面临成为“非遗”的窘境,所以潮剧的地位、效应陷落,延续的举步维艰,一点也不奇怪,以平常心对待可矣。问题在于不能眼睁睁地看它在我们这一代人的面前消亡,要千方百计把它传承下去,以苦慰先人的努力,以保障优秀传统文化的薪火相传。
传承不能仅凭一股热情,一种责任感,而应有审时度势的眼光和省察,有随机应变的智慧和运筹,既守望精粹,也开辟出路。具体来说,就是继续疏通下乡的路径,在广阔农村搭建坚固的舞台,打造市场主体;第二,盘活保留节目,提高演出质量,巩固和发展观众群体,特别是培养青少年欣赏兴趣;第三,不断创新剧目,尤其是重视地方题材、现代题材的创作,使演出内容更贴地气,更具亲和力和吸引力;第四,全面提升潮剧的演出效果,从唱腔、表演程式与功夫到舞美与灯光设计等,都进行更具表现力、更适合当代观众审美趣味与水平的改革,在保障传统艺术特色时,也吸收现代艺术的引人入胜元素。
更重要的,还应探讨与各种现代娱乐形式的结合,开辟新的发展道路,譬如与动漫产业交融,做成手游节目,使其“在场”范围扩大、舞台上“云”,在新的空间复兴。
传统文化的传承,不能局限于以传统的手法传承,还应考虑在现代条件下的发展与转化,这就是所谓“激活”。只有这样去做,才能让其不致成为名存实亡的集体记忆。
来源:揭阳日报、文明揭阳、揭阳发布
更多精彩请点阅读原文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网络音乐文化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