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音乐课堂中的节奏教学

2022-05-11 21:35:29

浅谈小学音乐课堂中的节奏教学

何亭亭

【论文节选】

何为节奏?节奏是音乐中最重要的表现手段之一。音乐作品中音高固然重要,但它只有和节奏结合起来才能塑造形象,表达情感。节奏是音乐的基础,它是旋律的骨架,是它让音乐更具生命力。可是在现实的教学中却往往忽略节奏,把注意力过多的放在旋律的教唱上,忽视了节奏在音乐中的重要性,缺乏节奏的控制力。下面谈谈笔者的几点看法。 .com/9/view-5970980.htm
  一、节奏感训练融入孩子的语言 
  节奏感是音乐感知和音乐理解的基础。良好的节奏感首先要有节拍感,小学生年龄较小,在教学设计上就必须符合他们的身心特点,音乐节奏的主要来源之一是人类的语言,语言本身含有丰富、生动、微妙的节奏。孩子生活在语言环境当中,从语言节奏出发来掌握音乐节奏是比较容易的。节奏大多是从人的生活中提炼出来的,音乐的节奏与语言的节奏有密切联系,为了表现节奏,可进行有节奏的语言朗读,讲一些词、短语、简单句,并拍出节奏。即兴说一句有节奏的话,这样孩子们都想说出最漂亮的词句,拍出最好的节奏,既进行了节奏练习,也培养孩子们的词语创作能力,同时也体验了节奏感。有节奏的朗读歌词,也能提高学生的节奏感。我在具有绍兴戏歌《老酒谣》歌曲时,先出示节奏练习,然后让学生跟着双响筒有节奏地朗诵歌词,这样学生不但熟悉了这首歌曲的歌词,也能记住它的节奏,为学唱歌曲做好铺垫。我们还可以语言和动作同时模仿。在教《花喜鹊和小乌鸦》歌曲时,我先让学生观察歌谱里附点四分音符和附点八分音符,通过让他们画大花瓣和小花瓣,解决歌曲中的附点节奏。还可以让学生以不同的节奏朗诵他们熟悉的古诗,如《春晓》xx xx | x-|和x x | xx x|抑或是xx. |X x | x-|这样的节奏型. 
  二、节奏感训练融结合体态律动 
  在音乐中让学生把对节奏的感受和理解用优美的动作表现出来,在人音版二年级的《假如幸福的话拍拍手》这首歌中,拍手,跺脚,拍肩,通过歌曲演唱中的律动培养了孩子的节奏感。笔者曾经听过山东李昕薇老师执教的《萤火虫》,上课伊始,老师放了一首歌曲,带领着孩子们,跟着音乐,拍肩,拍手,模仿小鸭子游泳,在体态律动中感受节奏。让学生在教室里散开,老师弹奏由二分音符构成的音乐,学生随着音乐边走边做青蛙游泳的动作。做完青蛙游泳的动作后,随着由八分音符构成的音乐,边跑边模仿小狗的“狗刨”式游泳动作。根据情况,还可以把音乐变换成由十六分音符、四分音符、全音符等基本节奏构成,动作也可以有所变化。这种对动作的模仿,既可以使学生分辨一些基本节奏,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动作反应能力。对于儿童来说,熟悉的事物更容易感知。所以,模仿声音的题材应该来自于儿童的生活。把周围生活中的各种事物带到节奏教学活动中去,如动物、自然现象、交通工具、体育活动等等。 
  模仿动物的叫声:如小鸡 × × | × × | ,边走边叫。 
  唧  
  模仿风声、雷声、雨声:如× ― |× ― | × ×. × ×.| × × × × |,呼 呼 轰 隆 轰 隆 哗 哗 哗 哗。 
  并把手举起来,随着节奏摆动手臂。 
  模仿交通工具的声音:如火车 ×××× ×××× |,学生一个接一个的 
  卡擦卡擦 卡擦卡擦 
  串成一排,模仿火车的样子,边走边读节奏。 
  这种模仿声音并做动作的方法,既进行了节奏型的练习,又培养了学生的节奏感。 
  三、把节奏感训练融入到情景创编中 
  德国的著名音乐教育家奥尔夫曾说过:“我的教育思想中有这样的想法:尽量使学生能自行设计他们的音乐和动作伴奏,哪怕比较简陋。” 给学生欣赏《鸭子拌嘴》、《老虎磨牙》等音乐片段来拓宽学生的视野与思维;这样为培养学生音乐想象力、创造力、实践能力铺垫了一条新的途径,对发展学生的演奏能力及表演创造潜能提供了一个好的方法。而这种探索不仅是音乐表现与创造领域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也是音乐学习过程与方法的一种融合与创新。通过模仿“挑水”的来练习一组不同的节奏,拿着小桶跑步到水边的节奏,用八分音符组成的节奏乐句;水杯盛水到水桶里的节奏,用一个四分音符和一个四分休止符交叉进行组成的节奏乐句;挑起水桶迈步的节奏,用四分音符组成的节奏乐句;走了一段路有点累了,脚步放慢的节奏,用二分音符组成的节奏乐句;终于到家了,放下水桶高兴欢呼的节奏,用十六分音符组成的节奏乐句 。如此练习,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练习了节奏型,是一种很好的训练方法。 
  四、节奏训练融入游戏中 
  孩子都喜欢游戏,特别对于地段的学生,节奏练习可以通过“猜一猜”。在课堂上加入这一环节,让学生用耳朵去聆听,去感知各种各样的节奏,给他们听平时生活中最常见的声音,清晨运动员的跑步声、马路上的汽车声、起床时的闹钟声、厨房间的滴水声、大自然中的鸟叫声等,让学生聆听,学生在这环节里,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当播放小鸟叫声:叽叽叽叽,学生立刻就会知道是小鸟的声音,自然而然便会将歌曲的节奏演练出来,同时还能比较准确地掌握节奏的长短、强弱、高低。 
  结合听声音节奏,接着就可以让学生说说平时生活中还听到过哪些声音的节奏,请大家拍一拍。此时就调动起了孩子们的积极性,他们就会畅所欲言,在不知不觉中感悟节奏,慢慢的他们的节奏感也得到了增强,。 
  综上所述,只是个人的粗浅之谈,探索的道路还长,我将为之继续思索、实践。

【教学设计】

乘雪橇 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听辨出管弦乐曲的主题旋律出现的次数并记住主题

2、了解作曲家安德森,知道乐曲的曲式结构

3、能积极参与到乐曲的体验当中,并能主动地进行律动。

4、体会乘雪橇的喜悦之情。

一、1、跟着老师律动,熟悉音乐,思考乐曲是什么拍子的?表达了怎样的情绪?

2、揭题:《乘雪橇》

3、简介《乘雪橇》和作曲家安德森

二、新课

(一)、听乐曲第一部分

1、哪句旋律是反复出现的?

2、出示曲谱

 

A、唱曲谱

B、用“da”唱旋律

D、2听第一部分:思考这个主题旋律一共出现了几次?

同样的主题我们用a表示,不同主题用b表示  

3、两次出现的a有何不同,比如力度、乐器方面?

(二)、欣赏乐曲第二部分

1、聆听,你听到了生活中的哪些声音?(扬鞭,马跑动的马蹄声)

让学生关注扬鞭的声音,了解节奏出现位置并发现节奏出现的规律。

2、训练节奏并学会用动作表现节奏 X X  X X | X X  X X | X X 0 | X -: ||

3、用双响筒模仿马蹄声为乐曲伴奏,用拍手的方式模仿鞭子声
4、表演(其他部分自由表演),表现第二部分音乐

(三)、第三部分欣赏

1、跟第几部分相似?有什么区别?整首乐曲是ABA复三部曲式

2、马蹄声、鞭子声是在什么时候出现的呢?

2、马叫6个升调加十拍叫,叫四拍(拉缰绳的动作),

第五拍双响筒高音开始 X X X X X 0 空拍是马鞭声 当当 (这里亮个相)

(四)、完整表演

三、小结

【教学反思】

这是一堂欣赏课,主要是要记住乐曲的主题,体会乐曲的情绪并且能为乐曲做简单的伴奏和表演。但在试教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做的很表面,没有真正地去深挖它的音乐内涵,我的设计也不能够让孩子们去体验音乐的美。

1.在整个欣赏的过程中,我很注重为歌曲伴奏,一直在强调马蹄声、鞭子声等等之类的声音是在什么时候出现的,却没有让孩子们先去感受音乐本身,去体验不同段落的音乐所要表达的东西是不同的,这个不同在哪里,为什么要产生这种不同,为什么要产生这种不同等等,没有很深入地去体验聆听。

2.教学方法单一,不断在重复着一样的方法,没有新意,孩子们一开始还会很积极地配合,后面他们就乏了、腻了、也累了。音乐课要传达的是美,是享受,是感受,应该是积极地东西。那么,因此我应该要多去思考,怎样用多样的方式来进行我的教学,给孩子新意,让课堂变得活跃而有吸引力。

3.重点不够突出,乐曲分成三个部分,但是每一个部分我都比较详细地聆听并且做了活动,没有主次之分,后来不但时间不够,而且连活动也做得不好,很潦草就结束了,孩子们在活动中记不住音乐,也感受不到美,只有嘈杂的声音而已。因此要抓重点,能辅助我教学,美化音乐,帮助孩子感受音乐的活动可以加进去,其他的就可以略了。

   欣赏课的教学之路还很长远,需要不断地探索,希望自己可以上好音乐课吧!

 

 

 

 

 


大家在看
友情链接